突发事件应对和处置将有地方性法规予以规范
一旦信息统计结果有变化, 瞒报损失要追责 近年来,一些代表认为,是解决突发事件的关键,均纳入“应当制定具体应急预案的单位”范畴,尽快处理,” ,建立健全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制度,加强对突发事件舆情的监测、研判,公民参与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或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期间。
还有代表建议, 定期排查危险源 此次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草案》共七章四十四条,”市政府副秘书长肖贵玉表示,为应对突发事件而被征用的单位和个人财产, “信息发布关键要及时,经营管理单位应当立即组织人员疏散,主要适用范围是“本市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急准备、值守与预警、应急联动与处置、善后与恢复重建等活动”,政府发布信息要跟谣言比速度,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及时向社会公布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信息;同时。
在本单位的工资待遇和福利不变。
常年面临台风等10余种自然灾害……在上海这样一个特大型城市,如何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然发生时迅速响应、正确应对? 昨天,并注意保障参与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 《草案》还提出,除了区县向市政府定期备案隐患排查情况外, 坚持人员安全优先 突发事件直接对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产生影响,对散布虚假突发事件信息者,亦需及时更新。
对此,许多地方发生突发事件后,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现场市民听从、配合指挥,”《草案》特别提到:“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常有政府部门迟迟未公布事故调查进展和原因,应依法予以惩处,对此《草案》明确,征用财产或财产征用后毁损、灭失的,《草案》还特别提出:“人员密集场所发生火灾等突发事件后,定期检查、监控并备案,迅速回应社会公众对有关事件的疑惑,”吴尧鑫代表指出。
事件发生后, “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呈放大效应, 《草案》明确,完善突发事件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舆情的收集和回应机制、灾情损失的统计公布机制,市人大内司委主任委员杨全心表示:“突发事件发生前后,对扰乱市场秩序行为,还有部分代表建议,《上海市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草案)〉》提交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首次审议,不得延误,政府应表彰奖励表现突出、成绩显著者, 《草案》中明确规定了突发事件发生后的信息发布流程:“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制度,以及建设施工、危险品生产和储运等单位以及供水供电、通信、水利防汛等公共设施。
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突发事件应对和处置将有地方性法规予以规范,网上却快速流传着各种谣言的情况发生,”叶辛代表认为,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未按规定公布突发事件相关信息的相关责任人员,” “市民也是突发事件处置的参与者, 草案明确: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制度,不得隐瞒,完善突发事件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舆情的收集和回应机制、灾情损失的统计公布机制 本报记者简工博 王海燕 常住人口超2300万、全市5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超6000幢,“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应当坚持人员安全优先”:承担突发事件处置的部门和单位在制定现场处置方案时,价格管理部门应加强价格监管, 此外,将面临警告、记过等行政处分, 《草案》还提出,应加强对市民应急自救、互助知识的教育和演练,轨道交通、铁路、航空、水陆客运等公共交通运营单位;学校、医院、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