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杨乐堡村“小题”大作及时回应群众呼声
本报讯 (记者刘少伟)“我们从小就吃得这水,几十年来一直如此,水质苦涩,对身体还不好,我就想改变一下这个状况。”8月14日,在文水县杨乐堡村,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马德茂指着手中拿着的一瓶水样对记者说。 杨乐堡村位于文水县东北30公里处,全村2630余人,耕地3400余亩。近年来,在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马德茂为首的“两委”班子领导下,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走工、商、农、牧共同发展的道路。多次获得“山西省文化示范村”、市“五星级党支部”等荣誉。2013年全村工农业生产总产值480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6800余元。其实,早在2009年,为了解决本村长期饮用碱水难题,马德茂就个人捐资18000元,从文水县南徐村接引了健康饮用水。但由于有不少村民距离取水点远,用水不太方便,仍继续饮用原来的水。今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后,该村通过征求意见,认真查找自身在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决心把群众反映强烈的人畜吃水和农田灌溉、村内退水等问题作为今年兴办的重点实事工程,一次性予以解决。5月份,该村一方面向县水利局打报告请求资金支持,一方面由马德茂个人先垫资60万元,启动了打井工程。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施工,深达520米、水质优良的新井终于竣工了。 “村民同志们,咱们新打得井已经开始供水了,请大家打开水龙头,将旧水放掉……”8月14日中午,在水塔注满水后,马德茂兴奋地通过村委的大喇叭,将好消息及时送达每一户村民。 在打井的同时,该村对原来的灌溉设施也进行了改造,全部更换了潜水泵、电源线、管道,更换出水口110个,解决了全村耕地灌溉问题。“原来也有灌溉系统,但是由于以前疏于管理,90%的水泵、管道是坏的,现在村民们的浇地问题也解决了。”该村支部委员李金喜向记者介绍说。 “原来村里都是露天退水,一到夏天臭哄哄,影响非常不好,还很不卫生。”该村村民韩铁锁告诉记者。为解决因退水不畅引发的内涝问题,该村上马了新的退水工程。“目前在村北环村路新铺了900米管道,全部采用地下管道退水方式。全部铺完需要4000多米了,现在先从紧要地段开始铺设,等有钱了再逐步铺完。”马德茂介绍说。 除了吃水、灌溉、退水问题,该村还及时呼应群众需求,先后投资建成了敬老院、硬化了环村路、扩建了幼儿园、在村内主要街道安装了32处监控摄像头。并投资800余万元,兴建一座现代化肉牛养殖基地,预计今年10月底即可完工,项目建成后,年出栏肉牛13000余头,年总利润1950余万元,全村人均可增收7400余元。 “现在,我们村的村民安置楼也正在施工,这也是我们村在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决定的。工程占地15亩,规划建设住宅楼4栋,建筑面积23000平方米,预计今年年底就可以竣工,可解决180户村民的住房需求。”马德茂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