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热门文章

倾听群众呼声 帮群众办好家门口的事儿

民生无小事 枝叶总关情

安静,有序,快捷。12月18日23时许,北京南站西出租车等候区,高悬的电子屏显示着旅客及出租车排队实况:共62名乘客,有145辆出租车守候。“太爽了,直接乘车出站。”刚从合肥返京的吕女士兴奋地说。

几乎同时,李先生拉着行李箱循着指路牌来到新增设的高铁专线5号线处,乘上了开往回龙观的巴士,该线路营业至24时,“一定会把最后一名乘客送到家。”北京南站一工作人员拍着胸脯“打包票”。

7月27日,本报《政府与市民》版刊发报道,反映北京南站黑车堵路、高价揽客、深夜抵京旅客回家难等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当晚,北京市交通委就组成联合执法队,在北京南站外集中整治黑车。次日,公交、地铁、北京南站管委会等多部门召开紧急协调会,随后的几个月里,公共交通部门持续发力:多路公交增加车次,延时运营;加开高铁专线;地铁4号线延长运营时间,成为北京“下班最晚的地铁”;“北京定制公交”APP上线,乘客可享受便捷的“门对门”服务;首汽专车APP接入北京南站公众号……夜间客流高峰期,北京南站接驳服务队现场引导换乘,直至最后一名乘客顺利离站。北京南站不再是乘客口中的“难站”。

将市民的呼声第一时间传递给市委市政府,为群众排忧解难,这是北京日报舆论监督的宗旨,而《政府与市民》版作为党报舆论监督的一块金字招牌,更是架设起一座沟通市民与政府的桥梁。从每周一期,到两期,再到今年的每周三期,《政府与市民》版见报频次越来越高,帮市民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今年我们报道问题676件,100%得到反馈,其中609件获得较为妥善的解决,办结率达9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的向往体现在家门口这一件又一件小事上。让群众堵心的一件件小事儿解决了,大伙儿一次次顺心了,市委市政府与人民的心也靠得更拢了。

百姓家门口的事儿之所以能得到迅速解决,背后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在保障。

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多次在北京日报上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各区关注解决市民反映的问题。他还多次前往曝光的问题地点调研,倾听群众呼声,为市民解难。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北京日报与相关部门合作,不断完善问题解决的“闭环机制”——媒体接受市民举报,调查报道问题,属地“街乡吹哨,部门报到”落实整改,媒体跟踪回访,及时向市民反馈。

在闭环机制的作用下,一些隐藏的新问题被发现,一些沉积多年的“老大难”也迎刃而解。舆论监督超越了挑毛病、找问题层面,成为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第一环”。

市民热情参与 城市共建共享

家住丰台区的纪凤利老人是北京日报的热心读者。平时他喜欢骑上自行车四处转悠,走到哪里都会“东瞧瞧西望望”,发现城市管理不到位的地方就随手拍照,发给记者。老人说,城市就好像一个大家庭,每位市民既是家庭的一员,更是城市的主人,只有家好,家里的每个人才好。这就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地去付出。“作为这个大家庭的一员,能够把我发现的‘家庭问题’,通过党报这个正当渠道,带到相关部门的眼前,问题解决了,家变得更好啦!”

像纪凤利老人一样,我们把党报“开门办报”的优良传统创造性地运用到舆论监督中,发动读者找问题,让读者身边的问题成为报道主题。这样,北京日报聚集起了一大批参与城市管理的热心读者。

在本市正在深入开展的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中,热心读者成了党和政府的一双双“眼睛”。“通州有个废品回收村”,“民旺北胡同‘开墙打洞’死灰复燃”……北京日报的热线电话一次次响起,一个个问题被纷纷曝光,政府的整治行动也更加精准。

如今,纪凤利老人骑车转悠的地方越来越多,把监督的范围扩大了一圈儿又一圈儿,从自家所在的丰台区到海淀、西城、房山等区,从大街小巷到位于远郊的村庄景点。“有时我发现的问题,还没来得及告诉记者,回头一看,相关部门已经动手解决了。北京一天比一天好,我心里更乐呵呢!”

本报记者 赖薇 罗乔欣 张淑玲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