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系统研究
第15届学术交流论文汇编
杨智聪 杜琳 余芳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广州 510080)
进入新世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益成为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新的重大威胁。以重大传染病疫情为主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严重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还极易造成恐慌,引起社会动荡,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阻滞经济发展。国内外对此高度重视,欧美各发达国家纷纷投入巨资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研究和系统建设。去年的SARS疫情对我国经济和国际形象所造成的损失以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人类社会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的严峻性。在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信息优势是未来竞争的关键,我们尤其需要更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反应机制。为此,经充分的调查、分析、专家咨询和论证,广州市正立项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信息系统的研究,现将相关内容报告如下。
一、基本设想:
本系统利用广州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广州市社会保障信息网络,以突发事件监测数据为核心,把广州市的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监测点和医院连接成一个整体,形成实时的突发事件监测报告预警系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技术和流行病学研究成果,对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发展情况进行监测、预警和分析研究,提供可视化的疫情分析与显示,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信息支持,并为卫生行政部门和应急反应机构做出科学的决策和合理的选择提供信息支持,从而实现从容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市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应用技术:
系统在J2EE框架上构造,采用MVC的架构,实现客户逻辑、业务逻辑和系统控制逻辑的分离,框架可以适用于多种操作系统(Unix、Windows NT、Linux),可以支持在无需更改软件的情况下的服务器的扩充、迁移,以适应用户系统的发展。
采用GIS组件技术实现与其它各种计算机技术与体系的无缝结合。采用PDA将做为
数据采集的工具应用在系统中,支持在移动环境下做坐标定位、数据录入、查询等功能,以便于实现在疾病/卫生监测工作中的室外数据采集。系统采用B/S体系,用户在浏览器模式下运行,采用WebGIS的方式实现对数据的分析、管理与查询工作。
三、系统内容:
1、监测系统。本系统是基于广州市卫生信息专网的法定传染病报告、重点传染病症状监测、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放射卫生和计划免疫监测、专题调查和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录入和管理系统,实现医院、监测单位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日常监测数据和各类突发事件监测数据的实时采集。
2、数据分析系统。即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各种分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独特的地理空间分析和空间统计技术,结合日常业务,对上述各类监测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和统计分析,并以可视化的方式加以表示,有助于对疾病监测数据和有关环境因素进行综合处理,进行空间聚集性和相关性的分析。根据报告、个案调查、专题调查等数据信息,利用电子地图进行流行病学追踪,并对可能波及的区域进行预测,同时,根据多年的监测数据,建立统计学模型。及时发现潜在的暴发流行和可能的突发事件,为突发事件的发现和预案启动评估提供科学的依据。
3、资源查询与预警报告系统。建立基于电子地图和宽带网络的资源查询系统,整合各类疾病控制资源,结合数据分析结果,以文字、图表、电子地图等多种表现方式,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路径规划、区域分析等手段,提供CDC工作人员查询分析工具,为卫生行政部门向公众发布信息、科学决策和指挥协调提供辅助决策依据,使得疾控中心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资源,迅速选择并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有效控制疫(灾)情的发展。为临床第一线人员及时在线提供当前本市和周边地区传染病疫情信息,以使临床一线人员对当前重点防制的传染病具有适当的敏感性,做到适度反应,不漏诊,也不过度诊断。
预警有两种形式,针对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针对监测数据的预警。针对突发事件的预警视突发事件影响的人数、严重程度、危险性等因素确定是否发出预警;针对监测数据的预警视当前监测数据与标准数据的标准差分布决定是否发出预警。
四、数据库建立:
信息资源开发的最重要基础工作就是把原始数据显性化。这些原始数据包含在各个业务环节中包括各种疾病报告/监测数据,包括各类卫生监测数据,包括计划免疫数据、病媒生物数据,其他各类疾病数据,具有多种载体多种显性特征(如时间、空间位置、类型、数量、频次等),还包括监测对象的基本资料,各类人员的资料,化验样品、分析设备、分析试剂等,还包括各种构成重要参考的同业情报、技术信息、外部经验等等。中心数据库由疫情监测数据库、卫生监测数据库、电子地图数据库、卫生资源数据库、资料库组成:
1、疫情监测数据库:由法定传染病报告数据和CDC的各类监测、专题调查、流行病学调查构成。其中各类监测数据为系统的基础数据,按照法定传染病报告要求和市CDC各业务专线的监测表、有关流行病学调查和国家有关规范设计数据项目,主要由各有关监测机构、医院和区CDC有关执行单位填写,各类报表和分析结果都由此而产生。
2、 卫生监测数据库:根据卫生监测的业务,分类汇总各种不同的卫生监测类型的监测资料,记录整理业务专线的监测表,符合有关的国家规范设计的数据项目。
3、 电子地图数据库:由广州市所辖十区二市的地形图构成,包括了至镇和行政街道一级的边界、街道、主要城市建筑物等基础地理数据,与疾病控制和卫生监测有关的专题地理数据。
4、 卫生资源数据库:由专家库信息、卫生资源数据、试剂药品及其供销商和设备物资储备等数据构成。
5、 资料库:收集与CDC业务有关的各种资料,如法律法规、卫生标准、各类预案、历史数据统计报表资料、业务资料、宣传培训资料。
五、数据安全管理:
系统通过CA认证、SSL安全协议、密码加密等多重安全措施,保障系统与数据安全,通过及时的数据库备份和数据存储措施,来保证数据的总有效性和安全性,通过用户权限,来限制和管理用户可访问的数据,实现最大限度的防止恶意攻击和篡改数据。
1、保证数据库的安全。利用数据库的安全机制,限制用户对数据的访问权限。对于数据库的一些重要字段,如用户密码,患者的重要信息进行加密处理,采用的加密算法可选MD(消息摘要算法)或SHA(安全散列算法)。
2、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安全。创建安全域,选用RDBMS域或NT域;使用JAAS来实现用户的验证和授权;创建用户角色来管理用户的权限。
3、对外接口的安全。使用中间组件,实现对外数据的接口,具体使用EJB或SOAP(XML),采用T3S安全协议。在公网上对web的访问采用HTTPS协议来保证用户输入内容的安全性。
六、效益分析:
本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危机使政府和社会各界深刻认识到,以重大传染病疫情为代表的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已经远远超过了疾病本身所带来的伤害。疫情的发展触动了社会生活的每一根神经,迫使政府不得不调动大量的社会资源来对看不见的神秘病毒进行围追堵截,由此所消耗的资源几乎是不可估量。另一方面,在我们所处的信息化社会,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传播手段导致大量的信息顷刻之间即可在公众之间广泛传播。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我们的疾病监测、报告和信息处理仍然大部分沿袭传统的手工方式。这种对比悬殊导致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出现早期大量不良信息的广泛传播,以至引起公众的极度恐慌,迫使政府和疾病控制机构不得不采取电话、电子邮件、传真等非常规手段来报告和处理疫情信息。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颁布与实施,为突发事件的处理和应急体系的建设做出了具体的规范和指引。但是,任何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建设,都离不开监测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准确分析。突发事件监测信息是突发事件处理的基础和决策依据。本研究建立的覆盖广州市卫生等行政部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救治机构的疫情监测信息网络,必将彻底改变广州市目前疾病监测和信息处理手段落后所造成的被动局面,成为广州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的强大基础设施。通过对各类疫(灾)情信息的持续监测和实时有效分析处理,可以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暴发流行,并及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扑灭暴发流行,保证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