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热门文章

破局之道,企业“向死而生”的上海实践

image.png

破产制度是现代化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制度,对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法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2019年2月1日,上海破产法庭在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上海在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中迈出关键一步。

作为世行营商环境评估的样本城市,上海的破产审判工作不仅关乎企业命运,更承担着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使命。这些年来,上海在破产实践中进行了哪些探索?有多少企业藉由破产程序实现重整再生?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盛夏时节,位于静安区的一处商业综合体内人头攒动,这里零售、教育、娱乐、餐饮、便民服务等各种业态一应俱全,深受周边居民喜爱。

然而就在一年多前,因产权方盛某公司背负巨额债务、资不抵债,商场内多处被贴上封条,一度要被司法拍卖。承租的商户人心惶惶,很多都在考虑不再续租。最终让盛某公司和这座商场“起死回生”的,竟是破产重整。

对破产制度,社会认知往往是“死亡”,但实际上,作为市场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才是其核心理念。“在此之前,我和很多人一样,对破产有误解,总觉得它就是一件坏事。”盛某公司总经理齐先生说,现在他意识到,破产不仅不是结束,反而能给企业一次重生的机会。

正因如此,世界银行将“办理破产”作为营商环境评估体系的一项重要指标。上海今年发布的营商环境“十大攻坚突破任务”中,就有一条是“加快健全协调机制和线上平台,着力提升办理破产便利”。

以“破”为名,如何行“拯救”之实?2019年2月成立的上海破产法庭,是全国首批成立的三家破产法庭之一。五年来,上海破产法庭的收案趋势增长非常明显。按案号数统计,2023年收4911件,2024年收5050件,今年仍是高位运行。

这些年来,上海在办理破产方面有哪些探索,多少企业从中获益?


庭外重组,为企业赢得喘息之机

作为一家成立于1995年的上海本土民营企业,盛某公司有着非常辉煌的过去。然而,从2021年起,受行业大环境、关联担保等影响,公司财务状况恶化,陷入失去融资能力、银行贷款逾期、融资能力进一步丧失的恶性循环中。最终公司实质上资不抵债,频繁被债权人告上法庭,商场被司法查封,内部员工人心惶惶。

“那段时间我焦头烂额,最害怕听到手机响,压力大到整夜整夜睡不着觉。”齐先生说,当时公司用尽了一切办法自救,包括不断变卖资产、寻找新的投资人等。最绝望的时候,甚至想过去借高利贷。

后来,实在支撑不下去的齐先生找到了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破产法庭,咨询公司破产相关事宜。没想到法官评估后认为,公司名下仍有一些优质资产,存在盘活的可能,建议他们先尝试庭外重组。

“发展市场化庭外重组服务平台,积极探索市场化庭外重组机制”,是上海这两年明确要探索的办理破产新路径。与司法重整相比,“庭外重组”通过市场化手段,让企业与债权人、投资人等自主协商和谈判,对债务、资产、股权结构等进行调整,化解企业的财务困境、恢复经营能力,谈判过程更具灵活性和非公开性,可以帮助困境企业“低调”度过危机。

去年,虹口区成立了北外滩企业庭外重组中心,上海破产法庭与重组中心会签了备忘录,率先探索“庭外重组与司法重整程序衔接”机制,盛某公司成了该中心第一个庭外重组项目。经重组中心推荐,盛某公司选定上海市方达律师事务所担任企业重组官。

经过约5个月工作,企业重组官完成了近40亿元债务梳理,帮助盛某公司与超过三分之二的债权人签署重组协议。一系列举措让企业经营稳定了下来,成功引入新的战略投资人。今年5月,上海破产法庭裁定批准了盛某公司的重整计划。

“商户的信心回来了,续租率在90%左右,还有品牌企业打算入驻。公司经营状况良好,也有能力偿还债务。”齐先生告诉记者。

司法重整,盘活优质资产实现多赢

让齐先生稍感遗憾的是,如果当初不是“闻破色变”,早点选择走破产重整程序,公司的损失可能会更小。

破产审判如同治病救人,越早去医院看病,治愈的可能性越大。在进入破产审判程序的案件中,上海法院也会采取“预重整”制度,让企业尽早得到帮助。

上海聚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是祥生集团旗下专门负责房地产开发与建设的项目公司,前些年因资金链断裂引发一系列诉讼、仲裁及执行案件,导致公司位于虹口区四平路的蝶恋花项目遭受多轮司法查封,于2022年3月底全面停工。

根据蝶恋花项目在停工时点的开发进度,债务人可处置资产仅为蝶恋花项目土地使用权和在建工程,变现价值有限。但若能复工续建、盘活资产,预计可售货值将达183亿元,可足额覆盖110亿元债务。 因此,2022年底,聚博房地产向上海三中院申请预重整。

在上海三中院指导下,临时管理人依法推进预重整期间各项工作,成功引入中国东方资产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共益债投资人,约定投资人在破产申请受理后,向债务人提供共益债借款7.5亿元。各方形成了重整计划草案,并经分组表决通过。

2023年5月,经债务人申请,上海三中院正式裁定受理聚博房地产重整案。立足于预重整期间取得的工作成果,蝶恋花项目在重整期间即实现复工续建。同年8月16日,法院裁定批准重整计划并终止重整程序。根据重整计划测算,本案全部债权预计均能实现100%受偿,且在债权人全额受偿后,债务人股东权益仍有剩余。此外,复工续建的农民工工资均按时、足额支付至工资专户。目前,该地块的住宅已经开始对外销售。


“3场千人债权人会议、4次28小时的听证、140份裁判文书、145次资产处置协调、157场会议记录——这数字构成了一个破产案件的日常。”上海破产法庭的年轻法官助理侯聪宇至今仍清晰记得,她所经手的一个案件中,基地负责人因194万吨原油仓储的安全责任和77名员工的生计问题焦虑万分,通红的双眼流露出对企业重生的热切期盼。经过一场艰苦的破产重整,原油最终顺利出港,员工得到妥善安置,企业破茧重生。

“那一刻,破产审判不再是冰冷的程序与数字,它承载的是鲜活的责任与担当。”侯聪宇感慨地说,“破产审判不仅关乎经济脉络的畅通,更维系着千家万户的生计与希望。”

“在破产重整案件中,经常出现几亿元撬动几十亿、上百亿,最后形成多赢局面。”在上海破产法庭庭长徐子良看来,破产重整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有效盘活社会资源,其中的关键就是让困境企业快速获得投资,让投资者找到优质项目。

实际上,在办理破产已经十分成熟的国家,市场上活跃着不少专门处理不良资产的公司。“对投资者来说,这种企业其实是一个‘逢低买入’的好机会。”上海破产法庭法官顾鸣香提到,有一家公司资金链断裂,在城隍庙广场的项目停工。在预重整阶段,中信金融作为产业投资人,投入2亿元用于项目建设,“他们非常重视这个项目,经常到工地去”。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