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舆情监测分析(4)
其次,群体压力的作用,即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影响力。当群体成员的思想或行为与群体意见或规范发生冲突时,成员为了保持与群体的关系而需要遵守群体意见或规范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它使成员倾向于作出为群体所接受的或认可的反应。尤其是在“父母皆祸害”这样一个比较激进的网络小组中,群体压力促使“父母皆祸害”所有组员一致行动,害怕被小组“遗弃”。
再次就是群体内的舆论评价压力。在群体决策中,个人的行为往往会受到群体的舆论评价作用的影响。如果个人过于谨慎,在群里说些不符合群里主流意见的想法,就会被群体其他成员评价为胆小鬼、缺乏英雄气概、老古董等。而在“父母皆祸害”这个小组中,那些同该小组内部主流取向不一致的发言,发言者会被管理这个小组的“领袖”以及主要成员口诛笔伐一番,不乏辱骂讽刺人身攻击等。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这就促使成员有意无意地偏斜于冒险性的决策和激进的言语。
另外,根据德国女社会学家诺伊曼对传统舆论传播调查后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的欢迎,就会积极的参与进来,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他,也会保持沉默。[④]这样就使得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大,而另一方则越来越沉默。另一方面,即使有一些不属于这个群体的人在看过帖子之后进行了一些理性的回复,这些回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稍微缓解这种群体情绪的极化,但是在“父母皆祸害”小组中,管理员是会对一些与该小组发言相左的内容马上进行删帖处理,多次发相左意见的帖子的账号会被封。从而“过滤”掉其他话题,造成信息获取的窄化等问题[⑤],使这个小组的内部“凝聚力”和“感染力”深深影响着所有组员,让他们感觉到这样一个假象就是,他们的声音得到了这么多同仁的响应和支持,是正确的,没有人有反对的意见。这样的做法只会愈发加剧组内的极化效应。
(三)从“线上”到“线下”
在群体极化效应的作用下,小组成员间情绪相互传播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被放大,在冒险转移的自我心理预期下,小组成员会作出单凭个人绝对不会去做的事情。这个情绪传播的效应在网络上尤其迅速,网民很难有时间去对某一事件作出自己理性的思考,小组舆论领袖的言论很容易传染给成员,这种情绪渐渐积累,最终产生这类网络小组的线上活动向线下的现实中的小组活动发展的明显趋势。网络小组“Anti-Parents 父母皆祸害”巨大的力量已经开始对成员的现实生活有所影响了。网名叫“行者”的网友在2011年6月28日发出“7月9日北京活动召集”的公告,邀请组员见面聊天,很明显该网络小组早已不满于线上活动了,其冲击力已经开始波及现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