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舆情监测分析(3)
(一)负面情绪的传染机制
以该小组中的一个热门帖子“突然发现原来母亲从来就不爱我”的分析为例来说明组员间情绪的相互传染:
主帖:“突然发现母亲不爱我,21年了,我一直自欺欺人的认为她是爱我的,现在突然知道了 其实她根本就不爱我,小时候对我的各种肉体暴力以及精神暴力,各种无视,各种不管,各种诬赖,各种挑拨离间……以前面对那些我都不理解,以为她只是素质低脾气坏,但现在想来,如果用她不爱我来想,那一切就都那么正常自然了。”
这个帖子在“父母皆祸害”的小组成员发帖中是很有代表性的一类,即发泄类的帖子。从内容中,我们并不能得到一些很有力的事实证明作者所得出的结论,即母亲根本不爱他,只是在不断进行抱怨。如果这仅仅是作者个人的情感宣泄的话,也许并没有什么很大的问题,但事实上这些个人情感宣泄的话语在一个网络群组中会产生难以预料的效果。
虽然这个帖子并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认为自己的母亲并不爱自己,但是其激烈的话语在群里仍然引起了较为热烈的响应,104条的回帖数量在这个小组中都是相当靠前的。“在群体中,每种感情和行动都有传染性”[①],在网络论坛中发帖人宣泄的情感传染给了所有看到了的人,而回帖的人的回复又反过来影响着发帖人和其他人,情绪就在这样的宣泄和反馈中不断加强。
(二)组极化效应的产生机制
“群体极化”这一概念是美国当代法哲学家、芝加哥大学法学院讲座教授凯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一书中提出的。他说:“群体极化的定义极其简单: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②]
在上述帖子的回复中对父母的调侃和不负责任的辱骂充斥眼帘,意见逐渐开始了一边倒,也就产生了组内的极化效应。那么,为什么会产生上述组极化效应呢?是什么因素在影响着他们?这样的极化又将催生出什么样的小组决策?
首先,群体内的责任扩散作用。社会群体中的个人对其个人行为责任意识的明显下降,也就是说,当个人投身于一个集体之中的时候,个人就会感觉到在集体中具有匿名性,削弱了发言者的社会责任,这一点在本身就具有匿名性特点的网络世界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匿名性会促使人们选择更大风险的决策。有关实验发现,当团体成员匿名在网络上相遇并强调团体认同时,极端化的程度会加深。[③]在“父母皆祸害”小组里发言,没人知道发言者的真实身份,现实生活中谁都不知道他想了什么做了什么,所以发言不必考虑很多其他因素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