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舆情监测 降低社会治理交易成本
舆情监测是执政者掌握政情民情和执政效果的重要渠道,也是调整施政方案和施政策略的重要依据。舆情监测体系的建设,是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收集分析技术,在信息网络层面进行的“走转改”实践,是“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一种特殊形式。舆情监测的较高水平是达成舆情预警,也就是发现一些苗头,能够使信息使用者及时判断舆情走向,通过及时的调控和引导,降低社会损失、保障群众利益、维护社会正义。
过去,新闻媒体一直扮演着党和政府的“喉舌”这一重要角色,是百姓了解中央精神、知悉政情国是的最主要渠道。主流媒介机构也将其具有的政治宣传功能作为主要功能,履行着自己的职责。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社会对媒介功能的认识也越发深入,不仅重视媒介的宣传功能,同时也日益重视其产业功能与价值的开发。然而,当我们对媒介的“喉舌”宣传功能进行重新审视的时候却发现,反映媒介政治属性的“喉舌”功能长期以来更多地以单向性的方式运行着,也就是媒介作为上传下达的宣传功能被开发得较多,而作为下情上传的渠道功能被开发得少。虽然过去一些重要的主流媒介机构也以“内参”等形式搜集着社会信息,但在网络社会,需要有更多的方式开发媒介的双向“喉舌”功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
舆情监测:
构建信息对称的平衡社会
媒介不仅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群众的“喉舌”。只有媒介建立了制度化、科学化的双向信息流通机制,才能够尽可能减小政府与民间的信息不对称,才能够为执政者科学发展、科学决策提供信息保障。目前,在“内参”的基础上,全力以赴加大舆情监测体系建设就成为了构建信息对称的平衡社会,降低社会治理交易成本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舆情监测是对社情动态、舆论动向、民众心声、社会问题的一种及时、长期的关注、筛选、总结、梳理和预警。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及时评价媒介的宣传效果、议程设置的效力、舆论引导的成绩,还能够为上级执政部门反馈民间的动态,为执政者提供舆情信息依据,形成群众路线的制度化、长期性。
由此可见,舆情监测能够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发挥媒介的渠道作用。在微观方面,舆情监测是实现媒介内部信息对称的有效有段,使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得以抑制,使得传受双方的互动更加顺畅平滑,从而降低选题策划、新闻报道等方面业务工作中的盲目性和不可控性,降低新闻业务工作的信息交易成本。在宏观方面,舆情监测是执政者掌握政情民情和执政效果的重要渠道,也是调整施政方案和施政策略的重要依据。各级执政者通过舆情监测系统及时掌握了相关领域的信息,就能够更加自觉、主动、有针对性地优化和改进工作,而且各级执政者对专业信息了解得越全面、对舆论动态认识得越深刻、对敏感变化捕捉得越及时,就越能够增加理政治国的主动性、施政为民的科学性。
舆情监测:
建设民主法治社会的媒体路径
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这也为政法系统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要建设民主法治社会,一方面是上层设计、制度建设,另一方面就是分析实践、积极改进。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政法系统的舆情监测体系,发挥主流媒体的群众“喉舌”功能,能够为上层设计和制度建设提供真实可靠的基层信息;此外,舆情监测也可以科学反映实践、分析实践,为制度优化与政策调整提供决策参考。
可以说,舆情监测体系的建设,是利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收集分析技术,在信息网络层面进行的“走转改”实践,是“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一种特殊形式。有了这样的实践,政法系统的同志便能够更加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舆情动态,了解工作中的优点不足,了解群众的真实心声,为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优化社会治理提供了信息保障。因此,政法系统的主流媒体加强舆情监测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的一种媒体特有的路径。
舆情监测:难点与思路
舆情监测体系建设意义重大,因此对这一体系本身的优化就显得十分重要。在舆情监测中,有三个难点需要格外重视。
首先,舆情监测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对舆论的收集、分析、判断,那么就需要对舆论进行全面分析。舆论可能是大多数人的某种态度和意见,也可能是少数人持有的、但是经过媒体等渠道放大了的态度和意见。因此在舆情监测过程中,要对舆论的意见代表性进行科学甄别和分析,要注意分析某种意见是多数人的意见还是少数强势意见,要捕捉少数强势意见对受众的影响及在它影响下受众意见的变化,这样才能真实反映社会的声音。
其次,舆情监测要注意信息引起社会反响的周期性、时效性等时间尺度方面的特征,同时分析不同舆论之间在不同时间周期的变化和相互作用关系。因此,舆论的周期变化和彼此关系也是需要格外重视的。
第三,舆情监测的较高水平是达成舆情预警,也就是发现一些苗头,能够使信息使用者及时判断舆情走向,通过及时的调控和引导,降低社会损失、保障群众利益、维护社会正义。实现预警是一个难点,不仅需要掌握信息的变化,还需要分析受众社会心理的变化走势。做到这一点,需要在网络监测体系的基础上,加大人工分析的比重,同时还需要进行线下的人群抽样分析和小群体焦点分析,必要时可设计心理实验来进行方法验证。通过一套以技术为基础、以线上线下人员调研为依托、以人工分析为保障、以专家诊断和实验诊断为契机的立体平台建设,才可能探索出舆情预警的较为科学的体系,真正达到预警的目的。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