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热门文章

网络舆情监控大量的分析工作需要专业人员【2】

  专业人才成“木桶短板”

  用陆先高的话说,今天舆论形式的载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成为信息承载量最大的载体,也就自然成为舆情的多发地带。既然如此,也就不难理解很多地方,很多单位的领导对舆情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针对这一状况,全国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提供舆情的监测服务。然而,就目前而言,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却存在很多问题。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提到这样一个观点:在大数据时代,对于民意应该是精准的分析,精巧的管理,精确的引导。既要有人文关怀,又要客观理性。可是,“现在有很多人做舆情分析,陷入了倾向性的分析,这对于我们整个国家层面是不利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人才紧缺就是当前舆情工作中的一个大难题。”陆先高表示,当前舆情工作的难点主要不在资金,而在人才。“有一些单位很有钱,花重金购买舆情监测系统,但是束之高阁。舆情信息采集离不开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系统,但是目前计算机对自然舆情的理解比较幼稚,还只能做到计算机辅助下的舆情监测,大量的分析工作需要专业人员来做。”因此,他认为,舆情工作之所以成为不少地方和单位工作的难点,首先是缺少熟知网络传播规律、能够进行舆情分析的人才。而目前全国舆情信息工作队伍大多没有受过网络传播的专业培训,离舆情工作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

  对此,沈阳也表示:“我们需要从一个个体事件逐步抽象出具有若干共性的规律。我们不要限于民意的恶觉、幻觉,希望能够做到民意自觉,通过舆情人才培养达到民意的先觉,坚守我们的常识,凝聚我们的共识,给出我们舆情界的卓识。”

  方向:

  全面型“选手”亟待培养

  面对日益激增的互联网网民数量,面对互联网传播渠道的日益多元化,规范网上行为,树立责任意识,提升应对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已经成为网络舆情应对现阶段在法制框架下的重要措施和方法。那么,对于网络舆情这个行业来说,对人才的要求又有哪些特殊条件?

  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培训中心主任马亮表示,网络舆情人员应该具备3个层面的知识及能力:掌握一定的互联网技术、熟悉网上操作;具备一定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知识;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应用网络来表达自身的愿望。

  而这些,也只是对于一般性网络舆情从业人员的要求。具体到个别岗位,比如说,网络舆情分析方面的人员需要掌握网络舆情理论,有效应对网络技术,有效应用网络技术、数据库的技术、信息检索统计分析技术等。对于必备的知识体系,马亮提到,从事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人员,特别是分析师、管理师,要知识范围广、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其中包括新闻传播学、社会学、逻辑学、统计学、经济学等基础理论,计算机的应用、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的技术、信息安全、即时传播系统等基础技术以及国家在互联网方面的法律法规、空间治理基本理论、信息分析预测、舆情信息学的基础概念、理论和方法等专业知识。

  除此之外,季金奎还从宏观层面提出了对网络舆情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有正确的政治观点、政治态度、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较强的判断能力,面对一个新的突如其来的舆情出现,要能够很快地判断出舆情制造者的真实意图是什么;较强的处置能力,在作出性质准确判断之后,要及时地作出分析报告,并且提出处置意见……

  “最后还有一点,倒不是一般的素质问题,而是人品问题。不能自作聪明,不能哗众取宠,特别对于人的问题,要实事求是,要以人为本,要体现出网络舆情服务的观点。网络舆情分析、监督管理,它的目的就是要服务好人民,服务好大众,当然同时也要服务好政府,因为政府和人民利益是一致的,不是摆在对立面的。”季金奎说道。(赵新乐)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