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热门文章

深圳宝安涉警事件:道歉,不是平息舆论的万能药

  一反舆论常态,民警的停职与局长的道歉仍然止不住舆论的失望情绪。

  近日,“深圳两女孩逛街没带身份证被警察强制传唤”的消息备受网民关注。中青舆情监测室对相关信息进行监测发现,这起涉警事件由微博网民“Daisy-梦冰”在5月21日首次爆料:视频中,一民警与女孩发生争吵,言辞激烈,并不时出现侮辱性词句。由此,爆料者质问“这种言语暴力是一个警察该拥有的吗?”受微博影响力限制,该事件短时间内未形成大范围讨论。

  直到6月10日上午,微博网民“不敢说话的屁民”再次爆料此事,舆情开始不断升温。大量网民对警察粗暴言论感到愤怒,有人直呼“没带身份证就要被拘留?太吓人了!”有人呼吁“必须提高民警素质,规范执法”,也有人主张“不了解真相最好不要妄加评论与谩骂”。

  随着当日下午15时,深圳市公安局宝安分局官方微博“平安宝安”首次回应此事,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等媒体对此进行跟进,舆情在16时左右达到高峰。

  截至6月12日下午16时,中青舆情监测室共监测到相关信息19541条,其中新闻1643篇,微博原创12681条,博客及论坛3668篇,微信文章940篇。

  尽管目前宝安分局已对涉事民警陈某做出停职处理,局长周兆翔也对事件中的两名女子作出道歉,但舆论并未得到平息。舆论场上,围绕“警方查验身份证的权限”“如何约束警察执法滥权”“警察自媒体现象”等话题的讨论热度不减。

  中青舆情监测室抽样1000条网民观点显示,过半网民对警方为言语失当道歉不买账,认为问题核心在于执法如何得到规范。

  不少网民通过查阅《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盘查规范》等规定指出,民警执行盘查任务时,应当着制式服装;未着制式服装的,应当出示人民警察证。我国法律并未规定公民须随身携带身份证,以及警察无权随意查验居民身份证。

  对于回应,在网民“水牛再来”看来,官方的处置“避重就轻,隔靴搔痒,不足为信”。红网刊发的评论《敢问深圳警方,是道歉还是忽悠?》同样指出,官方的道歉似乎不太真诚。作者强调,人们关心的深圳警察的问题根本不在上车“之后”而在上车“之前”,涉及程序违法、法无授权而强为两个法律问题。“大都市深圳警察的法律意识这样低,道歉还在顾左右而言他玩空手道,令人遗憾。”

  与之相对应,也有少量言论声援深圳警方。网民“用户5537289201”则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此事,在他看来,现在的年轻人社交能力有问题,不能与陌生人好好沟通。“一言不和就开骂,骂人解决不了问题就发网。只能用一个新的错误解决以前的错误,最后闹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不少民警微博个人账号,如“小孙警官”、“钢城民警”等也“声援”涉事警方。支持者认为,民警言语纵有不妥,但盘查总归无错,“没有民警的付出,何来群众的安宁?”“宣泄的舆论并非真正的民意”。

  对此,网民“Ars_Veyron”等人回应道:“需要的是合法的民警付出,不是违法的。” “错就是错,狡辩只能适得其反。”网民“hhsinger_1”等人表示,“我们没有否认警察,我们非常拥护正直的好警察”,“别把好警察的为人民服务和不文明执法这件事混为一谈,这是两码事”。

  作者魏克托指出,个别警察自媒体“帮亲不帮理”,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味护短,片面和错误地理解“正能量”的含义。个别的民警自媒体偏激,不理性,自身法律素质低,误导读者,容易导致一些非理性的观点在队伍内部互相影响互相发酵,使问题复杂化,最后可能是在帮倒忙。

  中青舆情分析师认为,道歉,不是平息舆论的万能药。相比起表面的应对工作,网民更关注解决同类问题的真诚态度。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