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第十届学子论文获奖名单 一等奖(10篇) 论文题目 作者 单位 社会化媒体时代中国新闻社群的话语变迁 丁方舟 浙江
奖励《青年记者》一季度杂志,探索党报评论新要求 刘宇轩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省级卫视移动社交应用对用户交往行动的满足研究——以湖南卫视的呼啦为例 邹穗晞 袁源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 家国梦:《春节回家》系列公益广告的家庭图景与国家认同 陶丽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全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制作优化策略 张晓宝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都市报年终特刊的版面风格比较研究——以《新民环球年终专刊》、《星期五周刊?娱乐年度盘点》、《都市周末?革新》为例 方骏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新媒体时代下“微博围观”的力量——以“冰桶挑战”为例 何梦婷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媒介融合下电视节目发展策略思考 黄茹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政客、职业报人与作家——清末民初媒介知识分子类型探究 徐亦舒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阡陌的呼喊:乡村微电影的现状与问题探索——基于三部微电影案例的考察 张冠中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新媒体环境下传媒应对灾难性事件的策略及反思——以“马航MH370”事件为例 郭端静 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网络反腐娱乐化现象透视 朱正香 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2013级传播学 全媒体时代下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趋势研究 万俊杰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新媒体编辑理念对地方纸媒内容营销的借鉴意义分析——以内蒙古巴彦淖尔《黄河晚报》为例 黄礼福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烟台日报在报网融合中的经验考察 李梦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马航事件中我国媒体伦理失范分析 刘庭梅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陈永洲事件”中的微博舆论引导分析 郝丽婷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2013级 人质劫持事件中媒体的“不为”分析----以菲律宾人质劫持事件为例 王春丽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 “四元律”视角下网络电台用户的使用习惯研究——以豆瓣音乐电台为例 王欢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 论新媒体时代无线电广播的发展空间 袁硕 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12音乐学 林白水研究与纸媒转型 吴荣奎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他的名字叫买买提——网络接触对大学生的新疆人印象影响研究 彭国坤 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从写作风格演变看新闻文本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 陈孖川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农村类报纸如何服务三农?——从安徽日报农村版的栏目培育谈起 郝嘉奇 暨南大学国际商学院 框架理论视野下中美灾难片主角形象研究 岑卓妍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南方报业的“李范时代” 郭心华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的移动化生存:基于《南方周末》在手机终端的传播分析 张晶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钟声”敲响了什么? 梁坤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学 从传统“信息攻防战”到“危机传播”新模式——青岛11.22爆炸事件媒体表现分析 傅晨琦 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传播学院 浅析《人民日报》的版面风格 王志 河池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 试析《我是歌手》的营销传播之道 任耀龙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民国初期中国名记者的社会角色探析 陆芳荫 余轶群 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微时代下的图书营销 田密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传统媒体人如何管理新媒体信息 戴瑞凯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受众心理视阈下的《中国星跳跃》和Splash!USA之比较 陶龙琦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政务微博“外交小灵通”的信息发布特色 许可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中国电视体育频道发展空间探析——基于CSPN与ESPN的对比研究 封采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广东乐美“真彩”品牌2014年郑州市区整合营销传播方案 陈旭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戏剧化”的网络舆论探究——基于“新郑强拆”的个案分析 孙运增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对于韩国电视文化在中国传播的思考 王爽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看大学生形象建构 杜 彬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大数据时代纸媒的生存与发展之路 王紫 王威 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 负面新闻“井喷报道”的狂欢与出路——从“海南校长带学生开房”事件说起 孙璐 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文法学院新闻系 表达和参与:公民权视域下的环境维权事件——以“南京拯救梧桐事件”中的新媒体实践为例 洪燕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华尔街日报》数字化经营模式之渠道融合研究——以2008年改版与2013年进军电子商务为例 涂秋萍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关于对台湾广播新闻策划的几点思考 王姗姗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浅析媒体人微博的引导力 吴文越 范晶晶 曹曦冉 武汉工商学院文法学院 大学生对微博“大V”信息传播的作用——以新浪微博为例 鲍欢 柯伟 武汉工商学院文法学院新闻系、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应用心理学 论我国政府与媒体的关系调适 刘日华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 隐性采访中记者的自我保护 苑望 中国地质大学新闻传播系 大学教师该怎样经营好微博——以@“新闻教师-王卫明”为例 邓玉鹏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 两岸主流报纸对2014年两会报道的框架分析——以《人民日报》、《中国时报》和《苹果日报》为例 郑星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论新媒体的失范及管理 黄 娟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头条之争——“今日头条”的伦理属性定位探讨 寇芙蓉 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试论网络时代单向度人的再生 潘徐徽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新媒体时代传统纸媒电商之路的可行性分析 常晓媛 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 国内报纸雅安地震报道的内容分析——以《人民日报》、《华西都市报》和《中国青年报》为例 周红玉 湖南科技学院新闻传播系 浅析广播节目的电视化播出策略---以长春FM96.8【娱乐非主流】为例 安冬 吉林大学文学院 浅析《新京报·干杯》特刊世界杯的报道特色 李伟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热政务下的冷思考---基于数据挖掘视野下的地方政务微信平台评述 吴奇 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版权交易中的双边谈判机制研究 韩鑫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 中文标题:身体视阈下微博用户的身份建构 龙俊达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传播学视角下探究实名制SNS对大学生的影响——以人人网为例 王卓雅 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引导研究——基于江苏省1300名大学生的实证考察 颜欢 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 二十年进口电影与中国国产电影演变研究 於嘉伟 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 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话语形态——对《人民日报》和《中国日报》国际新闻报道(2011——2013)的比较研究 张思静 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 二维码营销的优势、劣势及其营销技巧 刘嘉欣 卢忆 南昌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微信风靡背后的心理学因素分析 李蕊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系2013级 动漫线上营销策略研究——以@火影贴吧官方微博为例 陈斯洁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福建对台传播的现状、问题及策略分析 陈希阳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微信参与社区管理的可行性与对策分析——以“蓝天阳光和红谷世纪花园花园”为例 胡涛 潘文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媒体时代典型人物报道的困局与策略分析 宋磊明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影响力转移在媒介融合中的运用——以芒果TV为例 汪海燕 宋雅倩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地方新闻网站媒体的盈利模式探析——以中国江西网为例 文三妹 肖霞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从“冰桶挑战”看公益传播的模式创新 吴榕昌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试析地方传媒集团国际化发展战略 张馨元 刘晓燕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用传播学知识浅析微博“@摄影之友” 朱戈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浅析我国地方媒体国际化现状及发展战略——以湖南卫视为例 邹思维 朱婉舲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浅析“@回忆专用小马甲”微博热原因 肖梦璇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 农民工使用微信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许棉植 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 试论“两会”期间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以2013年“两会”期间医改舆论为重点剖析 鄢佳佳 陈振东 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大连城市文化认同调查研究——以大连市开发区为例 卓娜 辽宁大连民族学院文法学院新闻系 浅析电视社教类节目 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张瑞坤 河套学院 弹幕网站受众的参与度及“弹幕”信息传播的特点 解文峰 临沂大学传媒学院 全媒体时代下新闻评论的写作创新研究 吕珊珊 江德洲 徐莉 王洁 殷学玲 临沂大学传媒学院 中国信息时代下的新闻及新闻人 张萍 临沂大学传媒学院 自媒体环境下公民媒介素养的养成研究——以幼童香港街头便溺事件为例 刘力铭 黄阳 山东 临沂大学传媒学院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放纵与自律之间——论自媒体环境中的跟帖传播 公衍梅 临沂大学传媒学院新闻系 近年来我国微博研究热点的发展变化——对2006年-2013年新闻传播核心期刊微博研究的统计分析 陈静 青岛农业大学动漫与传媒学院 融媒体时代农民媒介接触实证研究——以青岛为例 董丽荣 青岛农业大学动漫与传媒学院 新媒体环境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有效途径分析---以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县、枣庄市山亭区为例 周光辉 青岛农业大学动漫与传媒学院 对网络“刷客”现象的传媒社会学分析 王晓然 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试析女大学生失联事件中媒体的失范与规制 王召 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软实力”视角下的中国国际传播力探究 何明敏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新媒体语境下的青年亚文化现象探析 徐慧珍 山东德州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 自媒体时代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 于晶 山东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络生态场域中的“盗版”风暴 李国聪 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中国动漫产业的“破冰”之路——以日本动漫产业发展为例进行研究 王泉 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借力新媒体 给力“旧”报纸——对报纸如何利用新媒体突围的探索 张秀明 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社教类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播特点及发展策略 周楠 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新媒体与传统文化的相互利用的研究 王霞 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新浪网地方频道SOLOMO传播策略解读 刘 萌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媒体对女大学生群体形象的偏构——以女大学生遇害失联的报道为例 张嫣然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学 传播学视角下的中国电视品牌构建——以湖南卫视为例 许奥雪 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阿瑟?奥克斯?苏兹贝格的报业经营理念探析 段羽佳 山西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系 客观报道对新闻传播的意义 石娇娇 陕西省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评析人民网2013年两会专题报道特色 计越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盗墓文学”粉丝文化研究——以《盗墓笔记》粉丝为例 谢文娟 上海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大数据时代对新闻行业带来的新改变 冯嘉莹 上海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专业新闻系 中庸思想对中国新闻报道的影响 何小霞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 浅析全媒体时代政府“新闻执政”的媒介战略 刘肖君 王琛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新闻报道中选择性失聪问题的应对路径研究 江薇薇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戏谑的反抗:福柯话语权力理论视阈下的网络流行语 夏守智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刍议新媒体时代下微信与微博的功能分化 訾小南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民族性与原创性——对中国电视民族元素呈现机制的思考 刘婧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系 受众心理视域下的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走红原因分析 詹扬龙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刻板印象在媒体报道中造成“客观性”失实现象分析——以“文章出轨门事件”为例作为研究事件 冯灵巧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大众传播语境下的微博突发事件报道研究 马玥茹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公众“两极”舆论态度的心理分析——_以杨达才事件与李德金事件为例 王铮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中外媒体新闻报道的比较研究——以斯诺登事件为例 蒋霞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传播系 搜狐视频的内容建设与营销发展的研究 郭天瑶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传播学 媒介融合背景下“澎湃新闻”的发展模式探究——兼论传统报业的新媒体之路 李晓琳 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 当前新闻失范与防范——以新闻敲诈为例 崔志东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焦点访谈》改版前后比较分析 薛鹏宇 郭生勇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大数据环境下财经新闻的变革与发展趋势 何芳 重庆工商大学艺术学院 新媒介素养视野下大学生手机消费心理分析——以重庆高校为例 徐祎晗 重庆文理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 媒体社会责任的缺失与重建路径研究 刘彤 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从议程设置看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报道策略:基于中日钓鱼岛争端报道 吴辛夷 台湾政治大学新闻所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微博的信息安全问题——以“赵红霞照片泄露风波”为例 张亮 南开大学文学院 大数据时代微博问政的类型和特征 李佳佳 天津工业大学 新媒体环境下的“反沉的默螺旋”理论 田艺霏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传播技术更新对传媒产品营利的影响分析 王松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框架理论视野下的“城管与小贩”冲突类议题研究——以中青报系为例 张强强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客观与偏见:党报同性恋报道的分析研究——以《广州日报》2007-2013年同性恋报道为例 邬迪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新闻 浅析手机新闻客户端对新闻传播的拓展 戈银银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校传媒与设计学院 注意力经济时代隐私观的嬗变 侯晓晨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分享到: (责编:赵光霞、宋心蕊) ,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丹麦哥本哈根大学 “全媒体”拯救报纸,本届论文评选共评出一等奖1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