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担当精神践行群众路线
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提出,要围绕增强担当精神、敢于坚持原则深化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敢担当、勇负责,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备的政治品格,也是应有的工作作风。面对复杂环境、繁重任务的考验,能不能担当、敢不敢担当,是衡量党性强弱、作风好坏的一块试金石。
“增强担当精神”,可谓是点出了当前事业发展中急需的一种品质和素质。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正行进到一个关键阶段。我们的经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但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转型期矛盾凸显,人民对美好生活有更新期待。要趟过这一段暗流涌动的“历史三峡”,需要共产党人始终保持并发扬光大在历史中熔铸出来的担当精神。
无论是改革发展,还是转变作风,都需要增强担当精神。当前,党的作风主流是好的,但“四风”问题又普遍存在。不仅在我们自己身上存在,也在一些同事身上存在,甚至还存在于上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身上。怎么办?既要发现问题、找准问题,又要敢于剖析、击中要害;既要勇于自我挖掘,还要敢于对同志提出建议甚至是批评,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一同获得提升。这需要的,不仅仅是发现问题的眼光和见识,更是一种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勇气和担当。
没有担当精神,不仅无法实现改革发展在关键领域的新突破,也无法破解党自身面临的问题。没有担当精神,教育实践活动就变成了开开会、聊聊天式的走过场,批评与自我批评就变成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庸俗主义。这些不仅无益于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而且助长不良习气的气焰。
增强担当精神,关键时刻站在前面,困难时刻勇挑重担,大是大非面前坚持真理,这样我们不仅能始终得到人民的拥护,更能推动事业实现新的跨越。
担当是承担并负起应尽的责任,是职责需要时候的毫不犹豫,责无旁贷,全力以赴,勇于担当是新时期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基本素质,是践行“群众路线”、反对“四风”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有这样一些人,遇到困难绕着走,遇到问题踢皮球,面对歪风往后退,惧怕困难,回避问题,逃避责任。干事情瞻前顾后,顾虑重重,怕得罪人,畏首畏尾,迈不开步子,打不开局面。
“背负万石谓之任,肩扛千斤谓之责”,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矛盾突发期,利益诉求日趋多元。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阻力,面对多样矛盾,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想干成事,必须有敢于担当的勇气和严于担责的魄力,应该做的事,顶着压力也要干,应该负的责,冒着风险也要担,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胆怯,这样才能避免在不该停止的时候裹足不前,在不该让步的时候畏惧退缩,避免使改革流于形式,让政策大打折扣。
“为官避事平生耻”,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勇于担当,具有牺牲奉献精神,不图虚名,不务虚功,以刚正不阿的一身正气,攻坚克难的无畏勇气和奋勇争先的一腔锐气,承担起自己的职责与使命,创造出无愧于人民的业绩,让群众路线走得更加坚实有力,让我们的光荣梦想更加灿烂辉煌!
一、敢于担当,在践行群众路线中锻造好干部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教育引导干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核心理念,是党员干部根本立场的集中体现。要引导干部在聚焦“四风”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认识,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自觉做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要教育引导干部站稳群众立场。群众立场是干部根本的政治立场。要教育引导干部深刻把握党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血肉联系,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要教育引导干部增进群众感情。我们党根植于群众、来自于群众,与人民群众唇齿相依、血肉相融。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要让干部在践行群众路线中,牢记民评民说是标准、民心民力是依靠、民意民声是依据、民愿民盼是方向、民惠民富是目标、民苦民痛是失职的“六民要旨”,主动深入基层、接近群众,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忧所愿,像对待父母那样善待群众,像对待亲人一样为群众服务,与群众坐到一起、说到一起、想到一起、干到一起、联到一起,用诚心换取群众的真心,用真情赢得群众的信赖。要教育引导干部常照群众之镜。民心是一面镜子。唯有常照群众之镜,常念百姓之苦,常怀感恩之心,才能真正执政为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要教育引导干部用群众这面镜子来观照自己、反省自己、改造自己,弄清楚“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牢记联系群众是“最大优势”、脱离群众是“最大危险”、服务群众是“最大责任”、伤害群众是“最大罪孽”,永葆共产党人的公仆本色。
坚持在基层一线历练培养干部。好干部是从基层一线成长起来的,“温室、高楼、深院”里难以培养出优秀干部,只有经过基层“大熔炉”的铸炼,才能百炼成钢,成为实业大厦的真材实料;只有经过基层的“放养”和物竞天择,才能成为“骏马”、“贤才”。要在基层一线砥砺品质。 基层一线是距离群众最近的地方,是困难矛盾最集中的地方,是干部成长锻炼的最好舞台。要让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经历一些难事、急事、大事、复杂事,磨砺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品质,锤炼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品格,成为老百姓“受欢迎”的好干部。要在基层一线增长才干。基层是所大学校,是最好的课堂。要让干部在基层一线“接地气”、“墩墩苗”,既学好“有字之书”,又学好“无字之书”,在躬身实践、摸爬滚打中,不断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和统筹协调的能力,成为老百姓“离不开”的好干部。要在基层一线锤炼作风。越是条件艰苦、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越能锤炼人。要让干部扎根基层,亲历百姓艰难疾苦、直面百姓信任期待,自觉保持清廉本色,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始终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成为老百姓“信得过”的好干部。
坚持走群众路线选准用好干部。干部干得好不好,群众心中有杆秤;干部能用不能用,要看群众认可不认可。选准用好干部,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要把为民服务作为选人用人的基本导向。用人导向是风向标。用好一个人,激励一大片;用错一个人,打击一大片。要把选人用人的眼光更多地投向那些长期在艰苦环境和岗位上工作的干部,投向那些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和车间班组、与群众拉家常、交朋友的干部,让那些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的优秀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激励干部自觉为民用权、为民办事、为民谋利。要把群众公认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干部业绩在实践,干部声名在民间。干部的能力素质、工作作风和业绩贡献群众最清楚、最了解、最有发言权。群众是选人用人最好的“伯乐”。要注重在基层群众中、在乡语口碑中了解干部的德才,用群众的“慧眼”识别干部,看群众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在群众中把好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让那些靠关系、靠背景、德才平平、投机取巧的干部没有“市场”。要把群众参与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方法。认真落实群众对选人用人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把党的干部政策、标准交给群众,把选拔的职位、条件向群众公开,把拟选用干部的情况介绍给群众,让群众心中有数,更好地表达意愿。要坚持在民主评议、民主测评、民主推荐干部时,真心诚意听取群众意见,把干部的“优”与“劣”、“升”与“降”的评判权交给群众,切实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和满意度。
二、敢于担当,在践行群众路线中深入基层一线
自党中央决定开展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以来,各地陆续出台一系列举措落实党中央的要求,为人民群众解决了不少实际困难, 但是如果要把群众路线工作做得更好,领导干部更应该经常深入基层一线,才能提出更切合实际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案,使群众路线工作更上一层楼。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工作路线,是我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制胜的法宝。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群众千差万别,其诉求亦各有不同,在开展群众路线工作的过程中,领导干部不仅要领导、监督下属把群众工作落到实处,更应该经常性地亲自到基层一线倾听人民群众的心声、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坚持轻车简从、多“微服私访”,才能紧密结合实际开展群众路线工作,真正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领导干部开展群众路线工作不仅要深刻领会党中央的精神,更应该以身作则,不折不扣地把党中央的要求落到实处。深入基层一线与群众接触必然要面对很多问题,领导干部需要巨大的勇气,对于以前能解决而未解决的问题,需要放下“面子”真诚向群众道歉并将问题彻底解决;对于确实不能解决的问题,不仅要耐心向群众做好解释工作,还要用包容的心态与热情的笑脸面对群众的误解与抱怨。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开展群众路线工作需要敢于担当,开展群众路线工作目的是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但并不是所有困难都容易解决的,一旦处理不好就可能出问题,甚至给领导干部个人带来不利影响。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比自身利益更重要的位置,敢于为了人民群众利益去承担责任。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开展群众路线工作需要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因为深入基层一线开展群众路线工作条件艰苦,难免要面对日晒雨淋,不比坐在办公室,这对领导干部来说是严峻的考验。
群众路线是我党开展工作的基本方法,在以后的工作中依然应该坚持,作为领导干部应该扎扎实实的将群众路线工作做到实处,尽量深入基层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群众路线工作真正造福于民。
三、敢于担当,在践行群众路线中追求卓越
目前,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广大群众有很高的期待。解决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作风问题,广大干部要起带头作用。我们需要改进和解决的问题固然不少,但是否追求卓越、敢于担当却是核心问题之一。
强调追求卓越,是因为在我们工作特别是机关工作中,还有一些干部工作要求不高、得过且过,常常满足于一般化、差不多,止步于简单地做,不求再进一步,有应付之嫌。这样的工作,总让人觉得还欠些火候,不那么漂亮。强调追求卓越,还有一些党员干部习惯于我行我素,对新形势新变化的反映不温不火,对组织的要求和同志的意见习惯先找理由辩解。对这种工作状态和作风的党员干部,党组织很着急,同志们很不满,必须加以解决。
敢于担当,是因为我们一些党员干部遇到问题常常绕着走、拖着走,该履行的职责没有切实履行,需要协调的事情不愿主动协调,担心给自己惹麻烦、添负担,使一些该办的事没有及时办,该办好的事办坏了。强调敢于担当,还因为一些党员干部遇到群众提出的问题常常简单应付,要么拿出这个规定那个政策挡回去,要么就往领导那里推。不是说群众提出的一切要求都是对的都要满足,但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积极动脑筋解决那些边缘问题、模糊问题、特殊问题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敢于担当就要监督管好管住干部。监督就是提醒、帮助、爱护。干部只有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习惯在群众监督下工作、在群众监督中成长,才能把“为民务实清廉”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要优化群众监督环境,解决“不敢监督”问题。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中,各级党组织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加强对监督人的保护和激励,严肃查处打击报复举报人的不良行为,着力营造良好的监督环境。要引导干部坚决纠正“监督就是挑刺”、“监督就是找麻烦”、“监督就是跟自己过不去”的错误认识,增强接受监督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敢于在监督下改正错误、完善自我、纯洁党性,监督自己,追求卓越。要畅通群众监督渠道,解决“不让监督”问题。要进一步完善党务政务公开,推行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水平,将领导权的运行置于群众监督之下,确保公权公用。要利用电话、信函、电子邮件等多种途径,及时受理群众举报,调查群众反映的问题,加强对干部的日常监督和管理。要完善群众监督制度,解决“不能监督”问题。建立健全以人民群众为基础的监督工作格局,在制度设计上为干部戴上“紧箍咒”、架设“高压线”,打好廉政“预防针”,使干部不敢懈怠、不敢腐败、不敢专权、不敢失责,始终守住从政为官的底线,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在工作中不断超越自己,达到追求卓越的境界。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群众最怕的是走了过场、没有效果。所以,需要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树立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多学习、勤思考,工作充满激情、精益求精,用切实的改变和生动的事实去赢得群众支持和拥护。(郑州市农机局党委书记 王得华)
(责编:黄莎、尚明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