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热门文章

用生命巧解百姓心结

○张正武宁如君本报记者徐有亭

风和日丽,大地披绿。五月的一天,记者一行见到霍邱县司法局姚李分局局长王利俊时,他正在街道一栋居民房里调解一起房产纠纷。在他耐心地调解下,双方达成协议。见到纠纷顺利解决,邻居小周松了一口气,对王利俊的调解工作赞不绝口:“老王是我们街道‘知名度’很高的‘人物’,群众中流传着一句话,有理没理找‘老王’,这个‘老王’就是王利俊。”

王利俊今年45岁,中等个头,肤色较一般人显得白净。说话细声慢语还有点含糊不清,行走间脚步略显沉重,抬腿跨步总显得拖泥带水,不够利落。这是记者见到他的第一印象。什么原因呢?2011年,王利俊被诊断为“渐冻人症”——一种现代医学仍束手无策的罕见疾病。“渐冻人症”,一个离我们很遥远的名词,公益活动“冰桶”挑战,让它出现在大众面前,病因至今不明,患者全身肌肉萎缩、吞咽困难直至呼吸衰竭而亡。

“他是一个大好人啊!”一个老大爷抹着眼泪向记者诉说着。老大爷名叫陈世和,80多岁,年轻时在广东韶关物资回收公司任经理,退休后落叶归根回到姚李镇居住。2012年时候因原单位将他的工资关系资料遗失,需要他重新办理相关手续并进行公证。这可让年逾古稀且患病卧床的陈大爷患了难,子女不在身边,老伴也不懂这些。无奈之下,陈大爷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拨通了姚李司法分局的办公电话。王利俊接到电话后,不顾自己浑身乏力,放下电话立即赶到陈大爷家,在陈大爷的病榻旁了解相关情况,前后6次来回奔波,终于帮助陈大爷办妥了身份证明,解了陈大爷的生计之忧。陈大爷激动地说:“不简单啊,不容易找到这样的好同志,自己走路都费劲,还一次一次的帮俺这个不相干的老头子,俺们全家都感激他。”

2012年,郭庆贵带着一帮农民工承包了姚李工业园区某建材厂的土建工程,总造价330万,建成后,老板只给付了130万元,剩下200万的农民工工资和垫付款一直拖欠,不付款。无奈之下,他找到王利俊咨询如何追讨欠款。在王利俊的努力调解下,采用分批分期的方式终于拿到了欠款,将农民工工资全数付清。“王局长走路都走不动,上楼梯,走两步都要歇一歇,每次两层楼走下来,他都累得满头大汗。为了我的事,他一趟一趟,不辞辛劳来回奔波,工业园区的楼都来来回回上过不知道多少回。我多次找他吃个便饭表示感激,他始终拒绝,说那是他应该做的。你说,好人咋就能遭这样的磨难呢?”他的问题让在场的群众都安静了下来,嘘声叹气不已。

看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姚李中心校工会主席陈立忠也忍不住打开了话匣子。他和王利俊局长因校园普法工作相识了十几年,对王利俊患病后到校上的一次法制报告会,印象尤为深刻。有一次,镇中心学校计划安排一场法制报告会,准备邀请王利俊局长授课。当得知他患病的消息后,正欲取消计划,王利俊主动电话联系校方,按时前往为1000多名师生授课长达一个半小时,中途由于体力不支,他多次双手支撑头部,坚持用最洪亮、最精彩的语言和欣然的笑容为师生们以案释法,普及法律知识,传播法治精神,赢得了师生经久不息的掌声。

走街串户,怀里揣着一本笔记本;磨破嘴皮,只为求得万户平安。20多年来,王利俊把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光与司法事业紧紧地连在一起。把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神圣职责铭记在心,把百姓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用爱心化解百姓万千心结。王利俊经手调解的各类疑难纠纷达2000余件,98%以上矛盾纠纷得到妥善解决,开展法制宣讲200场次,解答法律咨询万余人次,办理诉讼和非诉讼法律事务300余件,义务受聘担任法律顾问百余家次,为困难群众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00余件。在百姓心中树起了司法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文明法律工作者”、“政法十佳干警”、“四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先进个人”、“依法治县和普法宣传教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一路走来,王利俊的很多同事调离了基层司法岗位,只有他坚持了下来。他说:“我生在基层,长在基层,最了解基层老百姓的疾苦。我愿坚守心中信念,在基层司法的岗位上一直干下去。”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