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育厅陈垠亭:群众的呼声永远是行动的号角
人民网郑州11月11日专电 陈垠亭,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至今已38年,现任河南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处长。
陈垠亭始终对群众有着特殊的感情,在他的眼里,群众的呼声永远是行动的号角。
“群众那期盼的眼神,我永远不会忘记”
“进到村子里,看到许多村民牙齿发黑、缺损,甚至痴呆,感觉很不正常;看到下雨天,学生在漏顶的教室里上课,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我也是农村出来的。18岁考入大学,我是靠着国家助学金和乡邻们你五块钱他十斤粮票的接济,才度过了大学生活。”回忆起10年前,因工作安排刚到南阳市镇平县驻村的场景,陈垠亭说,“群众那企盼的眼神,让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经过调查研究,陈垠亭发现当地村民饮用的是浑浊的地表水,含氟严重超标。于是,他向驻村工作队带队的领导反映情况,并经过多方争取、筹措了上百万的资金,为学校翻建了教学楼,在村口打下800米的深水井,为几百户村民敷设自来水管道,让孩子们坐在了宽敞明亮的教室上课,让村民老百姓吃上了好水。
1年的驻村工作结束时,村民们恋恋不舍。村民们说,是驻村工作干部实现了祖祖辈辈“能让娃们上个好学校,老百姓能吃上好水”的愿望,感谢驻村干部,感谢党,感谢政府。
“学生感谢的眼神,让我坐立不安”
陈垠亭在省教育厅担任社会科学与思想政治工作处处长时,我国的高等教育正步入大众化发展时期,高校招生规模迅速膨胀,但已经实行上大学收费制度、毕业生不包分配制度,有的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放弃上大学的机会。
一天早晨,当陈垠亭开门准备去上班时,发现一个孩子跪在门口。一问才知道,这个孩子是当时陈垠亭驻村时的学生,考上了当时的河南财经学院,因为缴不起学费准备放弃学业。
其实,国家当时已经有贷款上大学的政策,但学生因为信息闭塞不知道。了解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后,陈垠亭第一时间联系到学校,请求开通绿色通道,顺利解决了这个孩子的入学问题。
“这个学生顺利入学后,再次找到我要磕头表示感谢,我赶紧搀扶起来了。看着学生那感谢的眼神,我真的感到坐立不安。”陈垠亭说,我知道我必须为困难家庭的孩子顺利进入大学做点什么。
于是,陈垠亭和处里的同志开始动员高校的辅导员,从新生被录取的那天起,主动与学生联系,说明国家贫困生的资助政策,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然后,建立家访制度,深入到贫困学生家里了解家庭情况,帮助办理助学贷款。学生入校后,重点关注贫困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及时疏导,帮助孩子们顺利完成学业。
“‘一把手’工程,让我时刻感觉行动得太少”
河南是典型的穷省办大教育。全省的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大约为五分之一,这个比例在全国是最高的,但河南的生均经费水平一直处于全国后几位,几乎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全省用不到全国5%的教育经费,负担着全国10%的教育人口。教育经费短缺,是制约全省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
有一次,一位校长给陈垠亭开玩笑说,他的学校是培养“一把手”工程的摇篮。
“当时,我很是不解,后来在走访中才发现了‘一把手’的真正含义。”陈垠亭回忆说,这个学校一个教室里竟然挤进入了一百多个学生,两个人的位置坐了三个人。上课的时候,每个学生只能一只手放在课桌上,另一只手背在身后。孩子们放学回家吃饭时,也是只用一只手,另一只手习惯性地背在身后。这就是“一把手”工程。
“这样的‘一把手’工程,让我对全省的教育办学条件有了更加切身的体会,感觉到我们的行动还是太少了,必须持续加大力度。”
那次调研回来以后,陈垠亭和处里的同志为了改善办学条件,绞尽了脑汁。一方面,研究、制订一系列城乡学校规划和建设的政策,协调各级政府加大学校建设投入的力度;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资金的扶持。5年来,陈垠亭所在的发规处,科学编制农村初中改造工程、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农村教师宿舍建设工程、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等规划论证,争取中央资金60多亿元,有效改善了部分贫困地区学校基础设施条件。
此外,陈垠亭还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吸纳300多亿社会资金进入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有效地缓解了财政压力。
“没有乡邻的接济和帮助,没有国家的助学金,我不可能走到今天。群众的呼声永远是我行动的号角!因为任何时候我都不会忘记,是群众、是祖国养育了我。”采访结束时,陈垠亭这样说。(智泓 付永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