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国际社会新闻版编辑工作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报纸受众的阅读方式、阅读心理、阅读习惯等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原来从容的报纸阅读习惯已变成了快捷迅速的网络浏览,手机掌中握,尽知天下事。作为报纸的国际社会新闻,面对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从时效性、多样性、信息量等方面,都处于不利的位置。况且,报纸国际新闻稿件都采用新华社通稿,由此造成各报内容雷同单一,结构相仿的局面。如何用同源新闻做出不一样的国际版,在有限的版面为读者打开一个小窗口,呈现一个多姿多彩的大世界,编辑技巧是成功与否的要素。
一、巧妙整合 信息量大
新华社刊发的国际通稿,除了时政类稿件,另一类软稿件却是不容忽视的好“宝贝”。利用这些共享的资源重新包装,在自家报纸上体现出个性,烹制出深受市民喜爱“口味”的国际社会新闻,让读者耳目一新。
《汕头都市报》自2013年以来,设立了《国际万象》版面,立足新华社通稿为主,编发一些科技信息、社会新闻、奇闻趣事,让读者了解世界科技发展、风土人情,不同国家人民的生活、学习、思想观念等,不仅能满足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弥补自己报纸与其它报纸新闻内容雷同的遗憾,树立自身独特的风格。
首先,笔者在编辑该版面时,多掌握国际热点,了解读者的喜好,从中挖掘新闻,对各类信息进行组合归类,既有动态的消息,又有新闻链接、相关背景、分析点评,有利于增加新闻的深度和广度,着重大事件的“台前幕后”,重要人物的“家长里短”,以吸引读者。如英国小王子乔治出访首秀引发的轰动不逊明星;莫迪当选印度总理,其讳莫如深的婚姻生活同样成了国际花边新闻……都是读者感兴趣的人和事;又如,新华社刊发的微特稿,多为奇闻趣事、生活指南之类,精短、可读性强,通过开设小专栏“国际微观”,将这些稿件整合成组呈予读者。其次,与组合稿件相反,一些有价值的特稿篇幅较长,涉及多个重要信息,将其分解,通过取舍,或制作小标题,或将事件原因、背景资料、专家说法一一分清,突出稿件价值,方便读者阅读。再次,报纸的信息量越大越能吸引读者。信息量大,涉及面广,不同层次的读者就能从中获取自己所需的新闻信息,短小而信息量大的稿件更加方便读者的阅读,更具含金量,版面利用率更高,传播效果更好,从而更能提升报纸的质量。
二、图文并茂 版式创新
如何把国际社会新闻版做得精彩、做出亮点,除了内容要丰富外,形式也要敢于创新。国际社会版有别于其它时政类版面,有较大的发挥空间,版面的编排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格式,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新闻的内容、宣传和读者的需要,灵活处理。
作为新闻“眼睛”的标题,制作上要与时俱进,多借鉴其它媒体的宝贵经验,通过“眼睛”长久地留住读者。标题要简洁,用极简极短的文字把新闻要素“挑”出来,让读者一目了然,通俗易读,老少皆宜。标题要口语化,编辑要多关注流行词语,特别是网络语言,积累这方面的语言,应用到标题制作中去,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南方都市报》在制作标题方面经常会出现含有粤语口语特色的标题,如“搞掂”、“靓”、“埋单”等,是我们很好的借鉴例子,一些有趣的潮汕方言,其实也能应用到标题中去,为国际社会新闻增添地方特色。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图片的使用在报纸的排编中越来越重要,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以及阅读品味的提高,有冲击力的图片比文字更具说服力。好图片应该是会说话的,有动感的,包罗万象的国际社会新闻图片更应如此,一些有新闻价值、高清震撼力强的图片,编辑时不要吝啬版面,应置于醒目位置将其突出做大,以图博读者的眼球,吸引读者更深入的阅读。笔者经常根据时事热点,采用一些国际政要的生活趣图,如跳伦巴的奥巴马、抡大捶的查尔斯、持巨剪剪彩的默克尔……将平时严肃刻板的大人物另一面呈现给读者;另外,新华社经常刊发一些轻松幽默、色彩绚丽的环球趣味图片,将其归类精编,也是《国际万象》版下锅的好“佐料”。
三、中外结合 关注华人
做好国际社会新闻版,用中国人的视角看世界,由远及近,由点到面,关注与中国人密切关联的国际新闻事件。随着国际间各种合作交流的增加,中国与国际融为一体,国人频繁进出国门,这一群体在海外的生活学习工作广受关注,逐渐成为国际新闻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国外的一举一动牵扯着国人的心。
发生在遥远的异国他乡的新闻如果能与我们的日常联系起来,读者可能更感兴趣。备受关注的福建被盗章公祖师肉身像在海外引起诉讼案,作为毗邻福建且民风相近粤东,读者一直关注事态发展;近年国人热衷海外消费,身边刮起海外游代购风,买奶粉乐坏荷兰邮政、爱美整容掀起赴韩“医疗游”;还有日益壮大的留学生群体等等。贴近读者,贴近生活,把国际社会新闻处理得平民化、接地气,这样的新闻使读者更有亲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