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热门文章

新思路新方法,城市网络社会建设与治理与时俱进

  人民网北京7月19日电 7月15日下午,由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办的新媒体会馆第十二期“城市网络社会建设与治理”主题研讨会,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十七层举行。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广泛应用,中国网络社会逐步兴起,并对现实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网络社会建设和治理成为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网络社会治理能力与水平对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背景下,人民网舆情监测室通过实地调研,面向市区县探讨新媒体建设、舆情应对、正面宣传、舆论引导等话题,剖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而为市区县的网络社会建设与治理、形象塑造提供新的改善策略和方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单光鼐,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城市与房地产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刘彦平,国家行政学院博士后研究员张黎明,知名本地博主孟令悦,北京青年报新媒体部运营总监吴鹏,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数据与可视化实验室主任关玉霞,望京网主编周然汇聚一堂。此外,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人民在线副总经理单学刚,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编辑部主任陈丽,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网络舆情调研团队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副秘书长、人民在线副总编辑刘志华担任会议主持。本次研讨会,与会代表和专家共同探讨了在新媒体环境下推进健康网络社会建设与治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视公众参与和沟通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单光鼐教授从两方面分析了网络社会的建设的方法。首先,线上跟线下不能分离,仅从网络技术角度思考问题,既不能促进城市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也不能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更难以保证社会和谐。城市建设本来是一个社会公益的事业,但很多是好事却得不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甚至爆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原因就在于前期没有与公众交换意见。谈社会治理,就必须要加大社会公众参与和社会公众沟通,保证老百姓的知情权和决策权。其次,单教授提到社会治理必须因地制宜,在城市的社会建设里和社会治理的过程中,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不断探讨和实践,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

  政府治理要积极价值理念和技术方法要统一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城市与房地产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刘彦平在会上指出,当前在城市区域网络社会治理面临的主要风险和挑战,就是治理观念滞后。理念的滞后导致治理机制的欠缺,难以适应网络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所以刘主任认为“城市区域网络社会治理实际上也是一个价值理念和技术方法的统一,是从城市管理到城市治理转型的一个攻坚战场”。他还强调治理里面政府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治理要求政府追求善政和善治相结合,重塑政府公信力形象。

  应急管理需提速约束机制或将“治理”推向“理治”

  国家行政学院博士后研究员张黎明在会上分享了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城市”概念,并指出政府面临的一大挑战就在于应急管理方面。相较于互联网,我们信息传递效率低,应对反应迟钝,所以我们比拼的是获取的速度。因为只有信息获取的速度,你才能具备信息应对的能力,才能主动应对。另外,他赞成推行实名制,建立一种信誉约束机制,全民理智参与社会治理,使“治理”走向“理治”。

  了解网络社会变化趋势制定管理治理手册

  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数据与可视化实验室主任关玉霞结合自身工作经历,从大数据相角度谈论了网络议题设置。社会治理的概念都取决于一个趋势,她表示“了解网络社会的整个趋势变化,对整个治理非常有帮助”。依据这个,关主任提出政府部门应该有一个网络社会管理治理手册,包括危机处理的流程、声誉风险点的清单、危机事件的简报、危机处理小组通讯录、友好媒体及合作专家通讯录、外部声明和内部通报模板等。关注人认为全网监测必不可少,大数据分析是关键,建议做一个政府声誉控制风险系统,做到未雨绸缪。

  会上,知名本地博主孟令悦、望京网主编周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畅谈城市网络社会建设与治理,尤其是社区媒体在网络治理方面的一些新举措,各位代表以具体案例做分享的形式赢得与会嘉宾的好评和认同。

  此次研讨会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了《北京城市问题及舆论生态》报告,该报告通过对涉北京的热点事件的整体的数据抓取,得出了数据结论,包括舆论关注的城市问题、关注度排行、关注人群画像、热点事件排行等,同时给出了舆情趋势和风险研判。

(责编:王晓华、朱明刚)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