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舆情监测分析(2)
但是从目前来看,国内关于舆情监测的机构大多处于被动的地位。以药家鑫案件为例,就此事件对网民的舆情监测是在以央视为主的媒体集中报道之后才开始的事后监测。做舆情监测工作不仅仅需要在发生问题之后进行跟踪监测,更需要的是主动发现潜在的问题,在事件发生之前进行监测,做到防患于未然。
网络是一个低门槛的发言平台,网友的各种言论在网络上随处可见,考虑到在当下来说,网络的群体性事件与现实中的群体性事件一样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甚至来势更为凶猛,我们更应该主动出击,度量这些潜在的监测对象的价值,充分发挥舆情监测对提高政府及相关部门反应机制能力和推动社会和谐的作用。
三、“父母皆祸害”小组的历史及现状
在2008年,豆瓣网上出现了一个名为“父母皆祸害”的兴趣小组, 该豆瓣组声明:反对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积极手段,为的是个人向社会化进一步发展,达到自身素质的完善。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想生活的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御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和戕害。此小组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包括凤凰网、腾讯网、雅虎、网易等在内的网站和传统媒体均予以了报道并附有评论。在这里,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表现的尤其明显,媒体“关注”,导致此事件“被关注”。但由于新闻媒体的特性,当事件的热度消散之后,媒体也就不关注了,其兴奋点很容易地被其它更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吸引,随即受众和公共舆论也就不关注了。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父母皆祸害”小组的成员仍然在不断增加,截止2011年7月10日,该组成员已有39511人,这样的规模对于一个兴趣小组来说已经是比较大的了。但对于这个小组的舆情监测似乎比较缺乏,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改正的问题。
四、“父母皆祸害”小组的负面影响
早在2004年下半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分析报告》就指出,中国青年的欣赏品位、消费模式和参与的文化活动正在分化,并呈现出较明显的阶层化和小众化倾向。
这种小众化的倾向已经渗透到了中国年轻人的网络使用习惯中,如在学校学习时出现的兴趣小组一样,在网络中也出现了由志同道合的人组成的,基于成员的相似之处或同一兴趣爱好而聚集在一起的网络小组。如今网络小组已被公认为是互联网新生代的人际网络与生活方式,他们热衷投奔志同道合的组织,或干脆自己成立一个组织,在成员之间有着极强同质性的小组中他们互相交流,互相影响。这是青少年的特性和网络发展的必然,但是在这样的小组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接下来就以“父母皆祸害”小组为例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