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热门文章

互联网舆情监测分析(6)

  我们注意到其中的一个关键句,“由人工搜索向自动搜索转变、由被动应付向主动应对转变。”这个举措是执政的自信度和局势掌控力的鲜明体现,是值得学习和推广的先进经验。为了能够做到及时有效地掌握潜在问题的舆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一些基本探讨。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关于积极搜索,主动出击的舆情监测理念。鼓励创新思维和方法,提高发现潜在问题的敏感性和对社会、对群众、对国家的稳定健康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并用适当的手段进行早期监测和信息汇总。意识方面的问题最难把握,却也最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它是最基本又是最高级的工作状态。

  其次,舆论监测部门需要更新、提升舆情监测技术和手段,逐步朝全部的分析系统实现自动化的目标迈进。正如武汉做到的那样,由人工搜索向自动搜索的跃升解决了我们主动获取潜在舆情信息的技术屏障。

  再次,完善舆情监测搜集整理的制度和程序,避免职责区域的重叠和空白,明确分工各司其职,24小时全天候不间断监测。在我国法律体系下尽可能覆盖本地区网络应用范围,实时掌握仔细分析有发展成为群体事件或其它类型事件趋势的网络情绪,监测情绪的传染程度和范围,做到有备无患未雨绸缪。再以武汉纪委的措施为例,它实现了舆情预警。系统对搜集到的舆情按照正面、中性和负面三类进行自动分类,对所有负面信息发出预警信号,涉及各区、各部门和党员领导干部的负面信息,按一定关注度进行系统自动报警。

  最后,实现定期分析汇总报告并交由决策部门参考。这是做舆情监测工作的意义所在,即向决策部门反映网络舆情,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以及帮助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网络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延伸和补充,这里有充分的展示平台,供许多曾经陷入沉默的螺旋里的人发出的声音,或是诚恳的、或是偏激的、也可能是不可理喻的。这些言论也许很快被淹没于茫茫海量信息当中,但是它的磁力能将具有类似想法的人群在网络上相结合来引起共鸣,相互吸引,最终是1+1>2的结果。各种情绪信息在网络里都被一视同仁地放大,相互为一个组织起来的网络小组内部成员设置议程。

  这些议程中有潜在的危机,它可能是短期隐藏的,也可能潜伏相当长的时间来酝酿发作,情绪的积累将产生强大的力量。对此,我们要摈弃落后的被动式舆情监测,御危机于千里之外。(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新闻传播系 (09传播学) (09新闻学))


  【参考文献】
  1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陈力丹.舆论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3伊丽莎白·诺依曼.大众观念理论:沉默螺旋的概念[A].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40
  4《乌合之众》Gustave Le Bon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年版 第28页
  5《传播学引论》(增订版)李彬 新华出版社
  [①]《乌合之众》Gustave Le Bon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年版 第28页
  [②] 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第47页
  [③]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第48页
  [④] 伊丽莎白·诺依曼.大众观念理论:沉默螺旋的概念[A].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40
  [⑤] 凯恩·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上海:上海出版集团,2003:165-168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