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给消费维权带来新挑战
本报讯(记者赵辉)昨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听取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我市实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我市贯彻实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总体情况比较好,但网购等新型业态的出现,给依法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
热点领域消费维权需强化监管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史南征说,我市贯彻实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情况总体来说比较好,但由于实施修改后的新法只有一年时间,发展还不够平衡,与广大消费者的期望还有差距,依法保护消费者权益的事业还任重道远。
消费侵权的热点领域问题还比较突出,对重点行业、重点商品和服务的消费维权还需强化监管。
目前,群众对假冒伪劣、价格欺诈、虚假宣传、霸王合同条款等问题举报投诉率较高,特别是随着居民消费结构、消费方式的转变,消费投诉热点也开始呈现多元化。
从消费商品和服务看,群众反映较多的热点消费侵权问题,多集中于餐饮食品、美容保健品、建材装修、家电和电子数码产品、旅游服务、房产、购车、网络购物、通信产品、有关培训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
从消费群体看,主要集中在消费防范意识较弱的老年人、妇女、儿童身上。从企业和市场形态看,一些小作坊、小门店、小摊贩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短斤少两,食品安全隐患和商品质量问题较多。有的商家存在预付款不能兑现承诺,退卡困难等问题。农村和城乡接合部是消费维权工作的薄弱环节,坑农、害农、损农事件时有发生。
网购赔付缺乏强制手段
随着网络、快递业的发展,网上购物、电视购物,依靠方便快捷、价格透明低廉、跨地区资源调配等优势,逐渐成为人们特别是年轻人足不出户的时尚购物方式。
网络交易准入门槛较低,带有虚拟性、开放性、跨地域性等特征,其商品信息的真实性、电子凭证的可靠性都缺少认证保障,经营资质真伪难辨,恶性竞争手段繁多,赔付的到位率也缺乏强制手段,并易发消费者个人信息泄漏,再加上新兴的消费行业还不够规范,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消费者上当受骗多有发生,投诉增多,网购等新型业态给消费者维权带来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