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热门文章

维权,永远在路上

(原标题:维权,永远在路上)

“一份不规范的劳动合同里,竟存在20多种违法情形,这可能为劳动纠纷的发生埋下隐患!80%的企业在规章制度中都存在着易引发劳动纠纷的问题,如休息休假、薪酬结构、工伤补偿、绩效考核、员工年资负债、员工教育培训等……”

7月12日,福建省首个劳动法务工作站在厦门同安工业园区揭牌成立。工作站将对以上问题“把脉问诊”,为工业园区内的1500家企业建起一道“防火墙”,从源头上遏制劳动争议事件发生。

这是厦门工会依法维权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厦门工会以法律手段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权规范企业行为,为职工搭建起了多层次、大体量、广覆盖的维权新体系。

精准维权,编织劳动安全网

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的主责、主业。但如何精准维权,特别是依法精准维权,是个难题。在全市劳动合同和企业规章制度调研检查活动中,厦门市总工会发现:不少企业的劳动合同和企业规章制度中存在着违法现象,这些就像“定时炸弹”,随时可能以“制度”的名义侵犯职工权益 。“精准维权的前提,必须从源头上、制度上对职工的权益予以保障。不能等到劳动争议发生后才实行‘救火’,而应该在劳动争议发生之前就把‘火源’排除,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与双赢。”厦门市总工会副主席陈幼萍说。

厦门同安工业社区工会主席陈剑锋是一名资深的劳动关系专家,曾参与过不少职工维权案件的调解。他说:“许多企业老板虽然擅长经营管理,但对劳动法律却‘吃不透’‘看不准’,而且企业的人事专员,也对这方面的情况陌生,出现违法情况,也就在所难免了。”

劳动法务工作站的设立,为这里的企业和职工送来两样“法宝”。一是线下“健康管家”。劳动法务工作站设立后,由工会劳动法律与保障志愿者、劳动法律讲师团进驻工业社区,对辖区内20家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合同、规章制度建设、绩效管控、劳动报酬定制等全方位的诊疗及辅导,帮助企业找准劳动纠纷发生的“病根”,将劳动争议的事后维权前置到源头规范建设;二是线上“工会滴滴”。网上“滴滴”一下,法务将会应答。通过互联网微信和手机APP等新媒体,对企业管理者和工会干部开展全天候点对点的法律咨询服务,并定期组织专家学者开展劳动法律公益讲座,让法治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据统计,同安工业社区现有企业1500家,常住人口和职工数达20万人,其中外来职工占一半以上。区内劳动纠纷多发,仅去年就发生75起劳动争议案件。其中有一部分案件是由劳动合同和规章制度制定的不规范而产生。陈剑锋表示,劳动法务工作站成立以后,工会维权将在前端“未雨绸缪”,这个数字会大大减少。

“徒法不足以自行”。精准维权不能停留在条例、条规上,而应当执行、实施。这要求工会干部必须到基层、到一线为职工“点对点”维权,“个案”维权。

6月19日,湖里区总工会接到在厦某电子公司的工会主席林国良的求助电话:“公司于19日关闭厂房,整个公司陷入停产状态。560名工人还有267万元的劳动报酬没拿到手。”湖里区总工会当即向区监察大队、区劳动仲裁反映情况,启动应急预案。

6月22日,湖里区总工会法律保障部来到了企业现场,与工人代表面对面交流意见,并帮助工人收集、整理申请仲裁所需提交的材料。

6月28日,该案件经过劳动仲裁审理。湖里区总工会组织员曾焕生作为劳动仲裁员,参与了这场庭审。根据仲裁庭判决,职工依法获得267万元劳动报酬,这其中包括85万元的工资和177万元的经济补偿金。考虑到涉案人员人数较多,工会又与法院积极协调,由法院立案庭派出工作人员前往企业,为500多名工人办理委托执行手续。

7月11日,该企业的500多名职工成功追讨到267万元劳动报酬。

厦门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永红说:“群体性劳动争议纠纷发生后,劳资双方往往比较对立,职工作为弱势方,处于下风。这时候工会应该及时到现场,让职工找到依靠,并引导他们理性表达诉求,有效有序地维护自身权益。唯有如此,才能保障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法律,就在家门口

从设立以来,位于厦门市龙虎山路的思明区法院劳动法庭,都十分忙碌。

这个仅有5名审判人员的专业化法庭,是厦门首家劳动法庭,从2015年1月25日揭牌成立至今,已经审结劳动争议案件781件,审限内结案率99.5%,案件平均审理时间较以往缩短了4.2天。在这里,劳动争议案件可以得到更专业审理,可以走绿色诉讼通道,工作地已经变更的劳动者可以通过网络参与远程调解,农民工可以享受方言服务……

劳动法庭,已经成为最接“地气”的职工维权快车道。

今年春节前夕,来厦务工人员陈强拿着包工头写下的工资欠条,走进了劳动法庭。他眉头紧锁,心急如焚。原来,陈强在厦门一家装修公司上班,被老板拖欠了5万元工资。助理审判员刘亚乐接待了他。陈强表示,希望能将这起案件尽快开庭,因为只有拿到钱,他才敢回家过年。

刘亚乐心里明白,对于这种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案件,即使用最简单的法律程序,也要先通过劳动仲裁,再经过法庭审判和执行。如果对方再提起上诉,案件进入二审程序,更是费时费力。对于普通劳动者来说,根本耗不起这个漫长的等待过程,更何况陈强还等着这笔钱回家过年。

于是,刘亚乐先行启动调解程序。他马上给包工头打电话,却无法联系上对方。而后,他又找到了分包项目的建筑公司,希望建筑公司能承担责任。但建筑公司认为自己与陈强不存在雇佣关系,故而拒绝承担责任。在关键时刻,刘亚乐拿出了法律文本。他告诉建筑公司负责人,如果公司是分包给无资质个人,那么也要承担用工主体责任……

除夕夜前一日,刘亚乐在法庭上将5万元现金一张张地清点完毕,然后交到陈强手中。

劳动法庭应急机制,让职工走上依法维权的绿色通道,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法,就在身边,伸手可及。

如今,劳动争议案例越来越多,从数量上、复杂程度上都有别于以往。特别是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游离于城乡,择业、就业具有随机性,成为劳动纠纷高发、易发的特殊群体。

小陈是一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90后新生代农民工,原在厦门市区的一家餐厅担任点菜员。老板拖欠他1个月的工资,他向劳动法庭起诉索要基本工资1800元。在案件审理期间,小陈又到深圳打工,案件开庭时无法到庭。

劳动法庭的法官为小陈算了一笔账,如果小陈回到厦门参加法庭庭审,所需支出的往返路费和住宿费就需近千元。考虑到案件的特殊性,劳动法庭的法官通过网络视频,与小陈和用人单位进行远程调解。仅用两个小时,本案就调解成功,企业老板当场手机支付给小陈1800元,做到“案结事了”。

网络调解室、移动支付……这些新鲜的“互联网+”产品融入到劳动案件调解中,是劳动法庭为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所做的一项尝试。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劳动法庭的法官们发现,相比较于老一辈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更熟练掌握手机、数码相机等新型互联网产品。他们举一反三,将新生代农民工熟练掌握互联网科技引入到审判实践中,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维权。

自网络调解室建立以来,案件处理效率大大提升,不仅减轻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也缓解了法庭的审理压力。据劳动法庭庭长杨杰介绍:“网络调解室不仅解决了劳动者维权的实际困难,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了法律并非高高在上。”

为了让法更贴近职工,劳动法庭还创出了许多“量身服务”:

——为农民工设立绿色诉讼通道,采取对劳动争议案件优先送达、优先审理、优先执行的“三优先”措施,帮助农民工快速维权。

——为了方便外来务工者诉讼,劳动法庭出台了《方言服务团工作制度》,由法官、干警、法庭义工组成方言服务团,服务于无法流利使用普通话交流的劳动者。目前,方言服务团可以提供闽南话、河南话、陕西话、山西话、江西鹰潭话、南昌话等劳动力主要输出地的33种方言服务。

——举办“法庭大课堂走进工会”活动,每个月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劳动争议案在工会的巡回审判点开庭,让职工回“娘家”打官司,并且邀请工会干部、一线职工参与旁听,将实实在在的普法“干货”送到职工手中。

把法律的武器交给职工“有了这些法律知识,今后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就容易多了!”每周二下午,80后职工詹淑华都会准时在微信上打开厦门市总工会的公众号,参与学习“三分钟学法”课堂。两年前,詹淑华关注了厦门市总工会微信公众号,此后她就成为了一名铁杆粉丝。最近,公众号里新推出一档普法栏目——“三分钟学法”课堂,让她耳目一新。她跟着参与了几期互动答题。

据了解,这是厦门市总工会把原先“以案说法”栏目重新升级打造后推出的新课堂。栏目以情景还原的方式,将劳动法律规定在贯彻实施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比如社会保险、试用期、女工保护、工伤认定,用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和图说漫画形式进行讲述,告别以往案情复杂、专业晦涩的案例评论,力求让职工在3分钟内就能轻松学法。每一期课堂邀请劳动法庭和“12351”职工服务热线的法律专家,对案件要点进行权威点评。课后还针对专家点评要点设计问题,参与互动答题的职工还能够得到小奖品。

厦门市总工会微信平台自2014年11月开通,截至目前,共吸引了15万多名的职工“粉丝”关注。“三分钟学法”课堂,把职工业余时间里的一片片零散 “三分钟”,通过化零为整、日积月累的方式,让劳动法律知识渗透到职工的工作和生活,在职工中掀起了学法热潮。尤其是80后、90后的年轻职工,篇幅精短、情节生动的普法故事和小漫画,不仅让他们体验到“掌上空间”的趣味,也让他们对法律有了重新的认识。

除了运用新媒体,厦门市总工会还广泛运用广播、报纸和公益讲座,为职工打造了一堂堂引人入胜的法律“大餐”。

每周六早上,厦门市总工会与当地电台联手合作,推出普法专题节目“工会是我家”,由“12351”职工服务热线的工作人员亲自坐镇解答法律问题。至今这个节目已走过11年。

每年年底,厦门市总工会联合司法部门和主流报纸,针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规定在贯彻实施中发生的较为集中普遍的问题,发布侵害劳动者权益典型案例,引导企业依法用工,指导职工理性维权。

每年的“依法维权、工会在行动”法制教育宣传月活动中,厦门市总工会重点围绕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建设、劳动合同规范、规章制度建立等内容,组织讲座走进工业园区和企业,吸引了上万名职工参与。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厦门市政协副主席、市总工会主席詹沧洲表示,搭建多维、立体的普法维权平台,其出发点与落脚点,就是要转变“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思维方式,把法律的武器交予职工,让职工在不断学习、充电中获得维权的技能。

netease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