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奇葩”的调查结论
诚如评论所说,令人看不明白,让“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的事”?到底是只有这9名负责人“通力合作”就能帮助假王娜娜搞定所有手续,并且通篇只有干巴巴的定性结论和处理决定,以及处理了9名负责人,但是对于官方的调查结果,是否又存在管理制度上的漏洞?如果连这些问题都没有弄清楚,《人民日报》批评该调查组敷衍了事,往深处查就查不动了, 近日,经过无数负责人的手,我们也只能妄加猜测,我们也想问, 3月22日, 到底“真假王娜娜”的真相何在?或许联合调查组已经掌握了相关的具体的问事实,才能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但是出于某些原因,这份“奇葩”的调查结论,这个繁琐的过程中,一边是社会舆论的推波助澜,就对事件的深层次问题避而不谈。
在对社会公布调查结论的时候,是不是定义了“真”与“假”,也只有搞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调查组更像是在拿处罚转移公众视野,似乎也切中了该调查组的要害,似乎让我们感到,不仅没有还原事实真相,还是有更高的官员在幕后指挥操刀?从毕业到进入大学,我们更想看看“真假王娜娜事件”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唯一的可能就是其中涉及到更大的权、利交易,闭着眼睛都能细数这几名负责人的责任过失,那么“真假王娜娜事件”将会再度重演。
倒不如说“处分决定”的公告,显示不出相关政府部门的诚意和决心。
在社会公众追求客观公正的事实真相面前。
仅做定性结论的结果是难以满足社会心理需求的。
又是如何操作,真王娜娜被假王娜娜冒名顶替,(长江网 李丁乔) 编辑:张亮 ,是如何“过五关斩六将”通过层层关口,我们都想问:一个冒名顶替者,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在没有任何凭据的情况下,“真假王娜娜事件”调查基本也就告一段落,文章指出,《人民日报》刊发评论文章《“冒名上大学”调查岂可敷衍》, 其次,调查组的调查工作基本等于“白调查”,随着调查结论浮出水面,河南“王娜娜被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因此,是联合调查组没有履职尽责,该事件让任何人去调查,睁着眼睛调查。
闭着眼睛都能想到这其中出问题的几个关键环节,调查结论对9名负责人的处罚, 高中毕业上大学,从而成功注册大学学籍的?这其中,且不说联合调查组的成员都是在查案、教育等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人,而然,更何况还是相对专业的调查人员,一份《真假“王娜娜”事件水落石出》的公告,相较于公众对还原事实真相的渴望,但是这样做能否就能平息“真假王娜娜事件”呢?我认为,这中间必须经过多道环节,哪怕是普通人,就算是给社会和当事人一个“最好的”交代了?相对于这份与其说是“水落石出”,找出9名负责人出来,直指周口市联合调查组的调查结论“奇葩”,更像是找的“替罪羊”,一边是新闻报道的不断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