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热门文章

浅析突发事件及其常规应对策略

  摘要:突发事件是指因自然或社会因素引发的发展快、危害大、影响广,需要全国性政府和地方政府迅速采取行动,调动相关力量予以遏制和加以解决的社会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具有产生的瞬间性、爆发点的偶然性、发展趋势的危机性和对社会的危害性等特征,对其有着多种分类方法。对突发性灾害的应对能力,是人类成熟的标志。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突发事件;危机;风险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0-0245-02
  
  从2003年春爆发的“非典”(英文缩写是SARS)至今,我国先后经历了南方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H1N1流感、新疆骚乱事件、玉树大地震等大型突发事件。这些突发事件对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同时,也对我们党和政府提出严峻的挑战和考验。突发事件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突发事件有高发期。2003年以来的突发事件表明,我国已进入突发事件的高发时期,为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突发事件的产生、发展及其应对策略。
  一、突发事件的界定及其研究意义
  所谓突发事件是指因自然或社会因素引发的发展快、危害大、影响广,需要国家政府和地方政府迅速采取行动,调动相关力量予以遏制和加以解决的社会重大事件。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在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或两者兼而有之。政府系指广义的政府,即一切国家权力机关。突发事件的作用效应特指负面影响。
  突发事件研究是危机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危机管理理论是公共管理的分支学派,产生于二战以后的冷战时期,国外学者丹尼斯皮拉格斯(美)的《政治稳定与冲突管理》、亨廷顿(美)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以及中国学者许文惠、张成福的《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等都是这一领域的有影响的成果。随着我国全面进入社会转型时期,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显得更为重要。突发事件的现实性、复杂性、重大影响性以及涉及领域的广泛性使它成为众多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以及许多自然科学都可以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切进突发事件,从而为本学科的发展、完善和创新寻找到现实依据。历史上,突发事件往往关系政权存亡,如秦末陈胜、吴广起义。中国共产党在走向执政党的历程中十分善于利用突发事件:“七七”事变后,我党发表抗日宣言,挥师北上;西安事件中,我党借势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平时期,突发事件的产生种类、力度、参与人数、发生频率和发生范围是政权稳定与否的晴雨表。突发事件研究可以让执政者通过调整公共政策,协调各阶级、阶层和集团的政治经济利益,缓解、化解社会矛盾,从而巩固执政基础。
  二、我国当前突发事件的分类、特点及其主要成因
  人类的历史始终是和灾难相伴而行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与自然界各种灾害斗争的历史。从传说中的大洪水,到有记载的山崩地裂、水涸河泱、赤地千里、飞蝗敝空,突发性的自然自古以来就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只不过灾害的形式不同而已。在人类的早期,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与科学技术的落后,威胁人类的灾害比现在更普遍、更经常,一次洪水、一场天火,都可能吞噬人类的生命,以致毁灭整座城市。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当初威胁人类生存的一般性灾害已不再令人畏惧,但有些灾害直至今天还是人力所不能消除的。现在,具有普遍性的重大突发性灾害,主要有:(1)从形成原因的角度划分:自然灾害型、社会灾难型;(2)从影响范围的角度划分:微观突发事件、一国或国内突发事件、国际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型主要包括:水灾、火灾、震灾、虫灾、风灾、沙尘暴、雹灾、雪灾、山体滑坡(地陷)、生物灾害、火山爆发等;社会灾难型主要包括:国家安全型、民族政治型、生产管理型、经济纠纷型、金融风险型、文体娱乐型、社会治安型等。
  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1)突然性:突发事件绝大部分带有爆炸性,一般发生得比较突然,从发生到发展,如引爆爆炸装置般,瞬间剧变,令人措手不及,很快产生强烈的社会影响。(2)破坏性:突发事件往往是各类矛盾的集中暴露,一般具有较大的危害性,对社会稳定乃至经济建设具有较大的破坏性。(3)难以预测性:虽然少数突发事件在事件之前有蛛丝蚂迹,如上访者情绪越来越激动,上访次数越来越频繁,有的被少数不法之徒暗中操纵。但大多数突发事件则是难以预测的。(4)复杂性:一是类型多样。不同的突发事件有着不同的产生原因和行为目的。二是矛盾呈交织状态。三是过程呈反复之势。(5)连锁性:突发事件波及很快,处理不及时会发生连锁反应,引发一系列难以想象的事端。(6)影响性:突发事件一经产生往往传播迅速,影响巨大,引起广泛关注,负作用大且持续时间长。
  经历了一场灾难之后,人类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彻底反省。是什么导致了这场灾难?为什么会忘记了普罗米修斯的忠告,接受了那不该接受的奥林匹斯山统治者的赠礼,打开了盛满灾害的潘多拉的盒子。举一反三,在我们的行为中,还有哪些违背了自然规律,还有哪些贻害于人类生存?乱砍滥伐,使沃野成为荒漠;人口暴增,使地球难于承载;围湖造田,使水患不绝;乱捕滥猎,令物种灭绝;“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各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存在,威胁着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所有这些,都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现实的威胁。大自然的惩罚已经来临,若不警醒,人类就会成为自己的掘墓人。我们面临的各种突发性灾害,许多正是人类自己造成的。
  我国当前突发事件的主要成因:(1)自然灾害型的主要成因:自然规律引发;生态环境的平衡格局遭受破坏,人类受到大自然的报复;预警失败或预警水平低下;缺乏防范预案或预案质量不高;(2)社会灾难型的主要成因:国家周边安全环境恶化;民族、宗族、宗教间利益矛盾激化;农民负担过重,农村干群关系紧张;企业改革面临重重困难;公共政策对部分人利益造成损害;历史遗留问题和自然资源权属纠纷激化;基层组织运行出现偏差;非法集资和金融风波问题的暴露;部分领导干部腐败;部分社会个人和组织安全意识淡薄,管理水平低下等。
  三、突发事件的常规应对
  (一) 突发事件的应对原则
  对突发性灾害的应对能力,是人类成熟的标志。在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的今天,不一定哪天危机就会突然降临。各国政府的危机意识越来越强,都越来越重视危机的预防和控制,甚至不惜代价进行危机处理机制的建设。而在我国,却一直缺少现代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应对突发事件应采取的一般原则包括:(1)信息原则:信息的收集、传递、分析要做到快速、准确、真实、适用,应注意搭建信息平台,防止信息渠道的单一。(2)及时原则:人员出动要快,局面控制要快,物质调拨要快,问题解决要快。快能减少危害的扩大,降低解决问题的难度。(3)果断原则:应对方案的确定不能优柔寡断,临机用人、授权不能迟疑;重大举措的实施要敢于负责、当机立断。(4)属地管理原则:要打破条块分割的职能和体制现状,对突发事件,属地政府应本着“可管不可推”的指导思想进行管理。(5)依法处置原则:严格遵循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过程和处置结果依法进行。(6)政府主导原则:政府在处置突发事件中,要始终掌握事件处置的主动权,不被复杂问题所迷惑,不被他人和事件牵着鼻子走,始终坚持以我为主。(7)舆论导向原则:突发事件影响巨大,引人关注。政府在处置突发事件中,既要尊重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又要做好科学宣传,全面真实的反映,以及正确的舆论导向之间的关系。(8)慎用武力原则:我国当前群体性突发事件多属人民内部矛盾,大多参与群众或不明真相,或情绪受感染。因此,须慎用武力。当然,慎用不等于不用。

  (二) 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
  回顾2003年春突如其来的非典危机,它波及全球政治与经济,更为中国带来一系列困难,也带给我们许多深刻的思考。拥有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的人类,面对突如其来的病毒袭击,历时半年之久何以束手无策?人类不得不反思,我们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引以自豪的科学技术在人类自相残杀时所显示的巨大威力,在小小的病毒面前为什么如此无能? 经过几十万年的物竞天择,生存、发展起来的“万物之灵”,真的已经统治了自然界的全部生灵? 在人类未来的发展中,怎样才能自强自救,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面对突发事件,我国目前危机应对机制存在以下问题:(1)信息收集系统:信息的收集包括发生了什么事情、原因、受害人群等。对信息的收集要及时、准确。如2003年非典,北京前期的信息收集就不准确、不及时。目前,我们虽然也有应急系统,但还很不完整,同时各地政府出于各自目的瞒报、虚报、缓报、漏报。典型的例子是:国家规定,一次性死亡8人以上的事故要上报国务院。但如果某地一次事故造成10人死亡,地方政府有可能只报7个,另外3个被说成送到医院后死亡,这样就可避免上报国务院。(2)决策系统:在决策系统中,最重要的是各种方案的选择,只有提供多种方案的选择时,决策才更具科学性。比如美国的外交,有很多民间机构在为政府作研究,完全是开放的,而且在政府决策系统中,有专人负责吸收这些建议。目前,我国民间关于决策的建议和看法的吸收渠道还不够通畅。(3)执行系统:执行系统一定要快速、到位,而且要及时反馈,即对已执行的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估,然后反馈到决策系统进行修正。我们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应对突发事件,应建立如下机制:(1)预警机制,其主体构成三部分:一是信息系统,包括党委信息部门、政府信息部门、新闻舆论部门、目击证人、事件当事人、一线领导和工作人员、有关科研机构、有关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等;二是咨询系统包括党政职能部门、信息分析人员、危机处理专家、相关领域的技术顾问、法律专家、具有丰富经验的实际工作人员代表等;三是职能部门主要包括依据职能划分,承担有管辖范围内预警工作的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除了一定的主体构成,还应建立防范各种突发事件的预案,具体而言,就是要针对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结合辖区区情拟定出多种应急预案并形成预案库。(2)紧急处置机制,其主体构成为:全面收集事态情况及发展趋势的信息系统;负责统帅其他系统做好突发事件的紧急处置工作的指挥系统;迅速调集相关人员,开展应急指导工作的咨询系统;由党政职能部门、司法机关、相关社会组织和事发单位组成并开展工作的管理系统;负责财政、金融、交通、通讯以及其他有关物资的后勤保障工作的保障系统;包括新闻和社会舆论、周边民众及社会组织、邻区政府等的态度、倾向的支持系统;以及军事武装力量的预备。(3)善后协调机制,包括:善后协调人员的确定、相关资源调配、协议的执行、责任的追究。(4)评估机制,包括:处置结果意见的收集,征集并分析对事件处置的各种评判意见;设定与突发事件相对应的科学评估标准;选择合理的、可行的评估方法开展评估;将评估的结果作为预案完善、管理完善、责任追究的依据等。
  在现代社会,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已经拥有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有长期以来积累的丰富经验,只要我们对灾害的成因有科学的认识,对应对灾害有充分的准备,事前能预为之计,临事能众志成城,不虚美,不隐恶,有见识,有决断,一定能在同各种突发性灾害的斗争中取得主动。
  
  参考文献:
  [1] 尹保华.突发事件的社会工作应对策略[J].社会科学家,2009,(7).
  [2] 李昱慧,黄鑫.突发事件与地方政府应对策略[J].新闻世界,2010,(1).
  [3] 朱力.突发事件的概念、要素与类型[J].南京社会科学,2007,(11).
  [4] 程美东.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3).
  [5] 刘斌志.社区社会工作介入突发事件精神救助的意义及其策略[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8,(4).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