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西宁市110指挥中心接线员
开栏语: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新闻工作的根在基层、源在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践行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也是做好新闻工作的根本要求。从今日起,本报推出“记者在一线”系列报道,集中展现本报记者深入政法系统以及部分行政执法单位一线的所见所闻所感,反映这些单位反对四风、服务群众的真实场景。
110,一个简单的电话号码,却能让恶人闻风丧胆。110接线员是如何准确又快速地将警情迅速传达给出警单位,为市民解决各种问题的呢? 8月6日晚上,记者前往110指挥中心,真实体会接线员们的工作。
指挥大厅忙碌而有序
“您好,西宁110。”“我电动车被偷了,已经报过警,你们警察怎么还不来?”
“您好,西宁110。”“我受到了人身威胁,快来救我!”
当记者走进位于西宁市交警支队11楼的西宁110指挥中心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由24块屏幕构成的屏幕墙,屏幕上切换显示着中心广场、义乌小商品城、省政府、新宁路、胜利路、夏都大道等市区各主要路口和重点部位情况。6位接线员和1位值班长面对屏幕墙,紧张而又忙碌地接听电话,并下达接处警命令。
“嘟……”18时07分,电话铃只响了两下,接线员小麻就利索地接起,“你好,请讲。”“在哪里?”“新宁路上。”“什么车和什么车?”“人有没有伤?”“好的,马上通知交警过来。”小麻边听边问,双手熟练地在键盘上敲击着,只用了1分钟时间,一行“在新宁路口一工程车与私家车擦撞”的字样就留在了接警电脑表格内。
18时08分,接到反馈的当日指挥长迅速派警:“931、931,这里是110指挥中心,新宁路口一工程车与私家车擦撞,请出警!”
18时09分,西宁市城西区交警大队向110报告出警。
18时12分,在新宁路执勤的交警报告:“到达现场。”18时23分反馈:“处警完毕!”
指挥长的最后一个值班日
18时09分:“490、490,110呼叫,莫家街金塔酒业里有人闹事,请出警。”
18时10分:“490、490,110呼叫,莫家街老蜀人火锅店三楼报警,财物被盗,请出警。”指挥长王波一边对着对讲机熟悉地呼叫报警地点所在辖区的民警,一边选择下一条呼叫信息。
18时11分:“910、910,110呼叫,打靶场路口交通肇事,肇事车逃逸,请出警。”
18时12分: “冷湖路杰森花园有人打架,请出警,注意自身安全。”
……
记者进入指挥中心10分钟内,王波在指挥长席位上接到了平台传来的7次报警。王波说,最忙的时候每分钟都需要向各派出所调派民警。
在与王波交谈的过程中,记者得知,这是王波最后一个当班日,因为今年已经55岁的她,明天就要退休了。
谈起自己的从警生涯,王波最为留恋的就是投身于110指挥中心的16年。
王波回忆到,1997西宁市110指挥中心成立初期,还在西宁市公安局通信处的她,就主动要求调入指挥中心。调入指挥中心后,王波慢慢地从一名接线员成长成为一名指挥长。
王波是指挥中心公认的“好声音”,这个“好声音”还曾挽救过一个意图自杀的年轻男子。那是一个夏天,王波接到了一个报警电话,打来电话的这个男子年纪不大、情绪低落。这名男子向王波倾诉自己失恋了,已经站在了西宁西山的山顶,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听到这话,王波马上好言相劝,在王波十几分钟劝导之下,该男子放弃了轻生的意图。但是该男子提出想见王波一面,为了让男子彻底放弃轻生的念头,王波答应了该男子的请求。半个小时之后,男子来到了指挥中心楼下,至于见面的结果,王波自嘲地说到:“可能他觉得我声音好听,没有想到见面之后竟然是个‘老太太’,他很‘失望’地走了。”但是记者还是从她自嘲的话语中听到了一丝喜悦,一丝通过自己努力挽救生命的自豪。
人人都是活地图
据王波说,报警电话也分“早高峰”和“晚高峰”。“相对来说,白天接警会比晚上多一些。上下班时间比较集中,晚饭过后或深夜时段也有不少。”
接近21时,吵架、斗殴等滋事的报警电话多了起来。在这里,大家称之为“酒精作用”。
20点54分,接线员小麻接到一个电话:报警人称共和南路有纠纷,民警为何迟迟没有出现。根据记录,这个电话曾在几分钟之前呼入过,民警已赶往现场,怎么会还没到呢?
经验丰富的小麻将之前记录的门牌号码又重复一遍,原来是门牌号搞错了。挂了电话,小麻迅速联系出警派出所,纠正了错误。民警及时赶到,化解了这场纠纷。
就在这时,记者发现她桌上的一个文件夹里露出了地图一角。打开一看,除了一张已经翻烂的西宁市地图外,还有一本厚厚的打印本,上面记录了全市的地名和所属辖区的派出所名单。
小麻说,尽管是土生土长的西宁人,但有些地方还是不太熟悉。有些报警人读错字、报错地名也时有发生。为尽快准确定位报警人口中的事发地,接线员们都会实地观察地形,尤其是各辖区交接的地名。哪条路上有什么特征都要记住,甚至细到路上的标志性建筑等都记得很准确。这样才能保证各辖区民警及时赶到,处理问题。
骚扰电话不间断
经过允许,记者试着接了一次报警电话。还没开口,就听到耳麦中传出一阵刺耳的“吱吱声”。看着记者的表情,小麻老练地切断电话,无奈地冲着记者说了句:“骚扰电话”。
21时44分,耳麦里传出稚嫩的童声:“您所拨打的电话正在通话中……”面对记者一脸的不解,小麻笑着说了句:“还是骚扰电话。”
记者粗略算了一下,在接下来不到十分钟时间里,又接到了3个类似的骚扰电话。这就很好解释为什么在电子屏幕上方显示的有效接警与有效处警数据之间巨大的数差了。数据显示:在每天接到的近五千个报警电话中,有效警情只有五百余个。
根据当晚接到一个骚扰电话的来电记录中显示,该号码曾数十次呼入,除了大部分是骚扰外,还有几个举报电话。为了检验一下,记者试着回拨过去,却已关机。
“最怕接到骚扰电话。”小麻告诉记者,每一名接线员几乎都有数不清的被骚扰电话烦心的记录。有些报警人甚至在电话里用一些难听的话谩骂,年轻的接线员还有被气哭的,有的喝醉酒的男子听到接电话的是年轻女子的声音,有时还会出言轻薄。
次日凌晨2时后。口干舌燥的小麻终于有了时间和记者细聊。和这里所有的接线员一样,小麻最苦恼的是群众的不理解。“110电话很多,平均一天接七百多个,但其中许多是骚扰电话。小麻希望通过本报向群众呼吁:请爱护和支持110,这样就能使一些更需要帮助的人尽早得到帮助。在打110报警时一定要说清楚地址,这会让出警民警更迅速、准确地到达报警人所说的地点。”
用耳倾听,用手记录,用嘴传递……短短一晚上的体验,记者感到110接线员工作的不易。民警们时刻守在电话旁,短时间内快速准确地记录来电信息,转给相关部门,为社会排忧解难。她们的岗位既平凡又特殊,她们24小时的坚持守候,为的是这座城市的安宁,她们是这座城市的“幕后英雄”。(作者:施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