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台区把群众呼声当“哨声” 向群众“报到”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市委书记蔡奇指出,要坚持群众诉求就是哨声,建立服务群众响应机制,切实把“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抓实抓好。2017年9月,北京市创新推出“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并作为2018年全市“1号改革课题”,在16个区169个街乡进行试点,开启了新的基层综合治理模式并取得显著实效。
丰台区以“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为抓手,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三级综合治理平台为依托,区级统筹牵头、属地吹哨主责、部门报到尽责,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树立到基层一线解决问题的导向,聚焦解决好群众身边的问题,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形成了丰富而生动的基层治理实践。12月10日起,中央、市属各大媒体在头条位置集中推出北京经验重点报道,《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新闻》等媒体均在重点版面、重要时段集中宣传报道了丰台区在“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中的一系列创新举措。
本报讯(记者 林瑶)近日,由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北京日报、北京电视台等40余家中央、市属媒体的70余位记者,组成的“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中央媒体集体采访团,齐聚丰台区太平桥街道,对“吹哨报到”工作进行集体采访。
12月10日,《人民日报》以《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北京市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纪实》为题、《北京日报》以《吹哨报到: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北京经验》为题、北京电视台《北京新闻》以《“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为题,分别在重点版面、重要时段集中宣传报道丰台区太平桥街道“1+5+N”工作模式、“跨区吹哨”、“绘制城市管理热点图”等一系列创新举措。
赋权基层,治理重心下移,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这一机制被形象地称为“街乡吹哨、部门报到”。自今年1月开始,北京市以“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为抓手,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机制创新,聚焦办好群众家门口的事,打通抓落实“最后一公里”,形成行之有效的做法。在解决基层治理难题、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工作上取得了初步实效。
丰台区在推进“街乡吹哨、部门报到”落实过程中,结合地区实际,“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三级综合治理平台为依托;区级统筹牵头、属地吹哨主责、部门报到尽责;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的工作机制狠抓落实。全区各街乡镇、各相关部门,积极响应,迅速行动,通过“街乡吹哨、部门报到”这一工作机制,成功解决了许多群众诉求,化解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办成了许多急事大事,努力破解服务群众、基层治理、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吹哨报到”活动开展以来,一批乱搭建、乱停车等百姓身边的烦心事得到解决,一批菜场超市、公园绿地等便民利民设施相继建成。
“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机制。丰台区21个街乡镇的哨声响遍了整个辖区,有效破解了诸多“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基层治理难题。如今,“街乡吹哨、部门报到”这一基层创造,正成为我区一线解决困难、提升服务的有益做法。
太平桥街道作为我区“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试点街道,将130平方米的实体化指挥平台变成“吹哨报到”的指挥中枢,丰台区的公安、城管、工商、食药、交通五大部门派人常驻,房管、规划国土、园林、文化等部门明确专人,做到24小时听“哨”报到。“哨”响人到,基层治理的条块合力不断增强。各区还在“吹哨报到”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
“这地方经常堵车,垃圾堆物清理也不及时,可以说这片违建就像是堵在我们心里的疙瘩。”家住三路居社区的袁学敏说,“但是处在丰台西城交接的地界儿上,反映了也不知道能不能管。”
袁学敏所说的就是位于丰台区与西城区交界线上,一处2000平方米的两层违建公寓楼,1/3属于西城,2/3属于丰台。该处违建自形成后,出租住人、无照经营等现象长期存在,尤其在上下学高峰期间交通拥堵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常年存在的违建以及一系列环境交通治安问题成了居民“心头堵”,为了根治这一固症顽疾,“哨”响过后,一场跨区联合执法雷霆行动应运而生。
太平桥街道发挥综合执法平台作用,与相邻街乡建立边界线协同治理机制,畅通沟通渠道、实现平台联动,对城市治理“疑难杂症”定期会诊,建立跨街区边界线协同治理机制。5月8日上午9点半,太平桥街道与广外街道吹响“联合哨”,存在多年的违建公寓楼被拆除,严重扰民的违建“毒瘤”成为历史。在改善居住环境的同时,也探索出跨区、跨街道共同治理边界线违法建设的有效途径。“违建拆除之后,我们的门前敞亮了,路也畅通了,街坊邻里们有时候还结伴在这里遛弯、聊天。我们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袁学敏阿姨每每谈起便喜上眉梢。
方庄地区改革创新,转变作风,主动问民需、汇民智、解民忧、聚民心,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在16个社区成立楼栋功能型党组织,把支部建在居民楼,充分发挥在职党员作用,亮身份、作承诺、干实事,党就在群众身边。目前,有2万多户居民“入住”微信群,高楼变成“掌上四合院”,家门口的事一起干,实现了方庄地区工委与区域党员群众扁平化、零距离、全天候沟通联系服务。群众线上“吹哨”反映诉求,办事处线下“报到”解决问题,干部围着群众转。截至目前,方庄地区通过“吹哨报到”机制解决问题240件,各类热线及媒体反映问题同比下降23%,居民安全感满意度逐步提升。
方庄地区探索“吹哨报到”全民参与机制,激活社区“神经末梢”,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使党组织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更加清晰,覆盖面更广,影响力更强。广大市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渠道开放实用,居民之间、干群之间关系越来越和谐。推动基层干部转变了理念和作风,干部工作更加务实,成效更加明显。
一个个困扰辖区多年的难题得到破解,解决基层治理难题,打通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建立服务群众响应机制,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正成为丰台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思想之变、机制之变、行动之变的生动实践,获得百姓实实在在的支持和拥护。
丰台区不断织密基层治理网络,形成工作合力,整合多个群众反映诉求和问题的渠道,全面了解群众呼声,把群众的呼声作为哨声,将每一声“哨”当作命令,部门合力解决难题,推动解决问题从“治标”走向“治本”,深入推进党建引领下的精治共治法治一体化建设。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不到一年时间,“吹哨报到”机制在21个街乡镇开枝散叶,书写了丰台的基层治理经验,真正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群众的获得感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