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需求是第一选择 群众呼声是第一信号
山东文化惠民重办实事 不忘群众“本”和“根”
2013-01-14中国文化传媒网
“您的期盼,我们的行动。”1月5日,山东主流媒体同时刊播启事,公开征集2013年“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办实事建议。这份启事,标志着山东省宣传文化系统第二轮群众路线主题教育活动拉开序幕。
听怨言 找“病根” 将民智和对策请进门
基层宣传文化建设“没人”、“没位”、“没钱”、“没事”;
鼻孔朝天的“老爷记者”、隔窗看景的“车轮记者”、闭门造车的“文件记者”、粘贴复制的“电脑记者”横行……
这些逆耳之言,出现在山东省委宣传部的一份调研报告上,时间是2011年12月。这份报告7万余字,是山东省宣传文化系统开门纳谏的汇总。
自2011年7月起,一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群众路线主题教育活动广泛开展。2个多月内,征集13246条、178万字的意见、建议:
“有的电台、电视台播放非处方药品广告,一次近半小时,蛊惑人心、欺骗病号!”
“乡镇宣传委员、文化站长大多兼职,有其名、无其实。”
群众的期盼言辞恳切:
“政府出钱到农村放电影,银幕前的人不如外围拉呱、闲聊的多。”肥城市大封村党支部书记杨仁庚提出,不如在电视台多播反映农村生活的剧目和种养技术的科教片,“改革农村电影放映制度,花钱要花在‘刀刃上’,浇花要浇在‘花根上’。”
扶起跌倒的老人却被诬陷,面对这种事,媒体该怎么办?山东省政协委员刘玉光建议,批判丑恶不能过度渲染,切莫为了追求“眼球效应”,极力放大个别现象。
群众需求就是“第一选择”,群众呼声就是“第一信号”。2012年3月,山东省“文化惠民、服务群众”12件实事应运而生。省委宣传部会同财政厅、文化厅、广播电视局、新闻出版局承诺:为10000个村(居)建设、完善文化大院,为56个没有数字影院的县(市)新建数字影院,为农村(社区)群众免费送戏10000场……
走基层 接
地气 让身子和感情沉下去
跑了12年的社区新闻,《齐鲁晚报》记者张刚成了闻名全国的“胡同记者”。但是,张刚也曾有困惑:同时到报社的伙伴,有的转了行,有的转跑热门的口,为啥基层的新闻富矿难留人?
有件事,滨州市群众艺术馆馆长李晓静一直铭记在心。在一次社区调研中,一位大姐说:“哟,你们可是稀客,不都忙着搞艺术、教特长、画画写字赚大钱吗,还有工夫下凡?”
李晓静一阵脸红:“你误会了,大姐。”没成想大姐反问:“我误会?告诉你妹子,你们单位原来叫‘群众艺术馆’,可不知啥时候起,‘群众’没了,光剩下艺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