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热门文章

记莱城区牛泉镇吕家楼村党支部书记吕克发

\

  大众网莱芜8月2日讯 据莱芜日报报道,吕家楼村位于莱城西南,坐落于云台山脚下,刚建国时曾经是牛泉镇出了名的贫困村,“田少口粮缺,出行路难走,群众心里愁”曾是过去群众穷苦日子的真实写照。1976年,吕克发接过该村支部书记的担子以后,通过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共同发展村庄经济、改善村容村貌,探索出了一条基层党建引领乡村建设的新路径。如今的吕家楼村焕然一新,出行道路阡陌相通、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山村党旗分外鲜红,先后获得“全国绿化千佳村”、“莱芜市文明村”、莱芜市先进党支部等70多项荣誉。40年如一日,吕克发用自己的行动,为全村父老乡亲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连任40年的村支书

  “俺们的吕书记无论啥事都摆在桌面上,坚持公平公正,人人都敬佩他。”“俺村这些年的发展还真多亏了老书记!”……在与吕家楼村群众交流中,无论男女老少,都毫不吝啬地夸赞他们的领头人——— 吕克发。

  吕克发自1976年起就担任村支部书记,至今已有40个年头,是莱芜市目前连续任职时间最长的村支部书记。记者见到吕克发的时候,他正在与村“两委”成员开会商量村里环境治理后如何保持和提升的问题,每名干部都一一谈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最后通过综合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拿出了切实可行的办法。“关乎全体百姓的事情,我不能自己一拍脑袋就定下来,得认真争取所有干部的意见和建议。”吕克发说,“要想干好村里的每一项工作,就得一碗水端平。只要没有私心,公公道道为群众办事,群众就会听你的,工作也就好开展了。”吕克发用这句话总结了他40年的治村经验。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且吕克发在支部书记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40年,由20多岁的小伙子干到60多岁的老年人,在沉甸甸的收获背后有着无数的辛酸与泪水。

  1985年,国家开始放开农副产品购销,吕家楼村周边有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吕克发动员群众发展购销。但受当时附近社会环境的影响,许多群众思维受限,不敢放开手脚。为了消除村民顾虑,吕克发与人合伙购销花椒、带头养兔子,带领大家放心大干起来,慢慢地走上了致富路。但也就是因为这次带头搞购销,后来一位村民写信给纪委: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干部不几年就成了富翁。再后来,又因他秉公办事,批评了一村民,结果遭到打击报复,在1990年除夕夜破坏了他家的大门。“当时这两件事真是伤透了心啊,说不上来的憋屈,真想甩手不干了,自己实心实意地给村里办事,没落好不说还连累家人,亲戚朋友都劝我别干了。”谈起当时的情景,吕克发叹了口气,“后来组织上找我谈话做工作,我自己也总结教训,可能这件事也与自己工作方法不当有关,平时太过于严厉,不留情面,一些人可能受不了。虽说有人不想叫我干,但我觉得群众把我选上来是对我的信任,我不仅要干,还得干出点成绩让大家伙看看。”后来,吕克发非但没有退却,还主动平息了事端,继续一如既往地为村民服好务,而这一干就是40年。

  从有的人不认可到被理解,从不信任到被拥护,再到受到百姓的爱戴,吕克发一路走来,点点滴滴中既有艰辛的付出和难以言表的辛酸,也有骄傲的收获和满足,他全心全意为吕家楼村发展进步的那份坚定执着的信念,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村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他出面协调处理,这些年确实不容易。”与吕克发共事近30年的支部委员吕如修竖着大拇指说,“你想想看,在换届选举时,有哪个村的支部书记能连续被党员群众推选干到40年啊。”

  40年,160个春夏秋冬,14600个日日夜夜,吕克发把自己最好的年华和心血都奉献给了生他养他的吕家楼村,“我始终认为,组织上和老少爷们的信任,是对我的鼓励和认可,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只要还在这个岗位上,我就会尽职尽责,任劳任怨,为全村百姓带好头、服好务。”如今,已是67岁的吕克发依然精神抖擞地说。

  用公心赢民心

  “公则四通八达,私则一偏而隅。”这是明朝著名学者薛宣的一句名言。大意是公平公正在哪里都行得通,而如果有了私心杂念,则会越走越偏,最终只能在偏僻的小角落生存。这句话被吕克发奉为纶音,时常挂在嘴边。他是这么说的,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早在1977年,刚上任一年的吕克发就遇到了一件大事、难事——— 因修建鹁鸽楼水库,村庄要搬迁。“搬迁涉及到每家每户的切身利益,都是庄乡爷们,咱谁也不能让他吃亏,让谁搬、怎么搬,这还真让我犯了难,好几天没有睡着觉。”吕克发感慨地说。当时,吕家楼村有1400口人,需要分散安置。按照规划,其中312口人得搬出去成立新村。让谁去新村呢?村里让自愿报名,但10天过去了,还是没有一个人报名。“大家舍不得走的心情我感同身受,但是必须得有人要搬出去。我认为现在是考验党性原则的时刻,咱也别抓阄了,作为支部书记,我带头替我这一大家子20来口人报上名。”吕克发在党员大会上平静地说。“吕书记都要搬过去,咱还有啥好顾虑的,一块过去还能跟着吕书记过好日子呢,报名算我一个。”一石激起千层浪,吕克发一带头,党员开始积极响应。不到半天时间,党员全部都报名去新村。党员干部带了头,村民也纷纷报名,最终报名人数达到了400多人。最后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本着有利于吕家楼村发展的原则,上级党委、政府作出决定,吕克发留在本村,时任吕家楼村副书记带领大家伙儿搬了出去。

  搬迁去向定了,再开始盖房、重新量地分地。吕克发邀请专家对全村耕地、山场和土地附着物进行估价,根据全村总人口数和每户人口的多少确定分配房屋和土地的面积,并召开全村村民大会通过。期间也有不少对分配原则不太懂的村民前来咨询,吕克发耐心细致地为他们进行解惑。用了整整一冬的时间,吕家楼村总算安定了下来。村庄搬迁考验了吕克发的智慧,也树立了他的威信。因为大家伙儿都知道吕书记最讲公平公正,凡事一把尺子量到底,并且无论大事小事,他都召开会议进行商讨,从不“独断专行”,所以他作出的决定村里也没有不服气的。“别看大家都夸我,其实我们村这几年的发展,得益于有一个团结有力、齐心干事创业的‘两委’班子,形成了一套完善有效的工作机制,才能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和拥护,这才是关键所在。”吕克发面对记者谦虚地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一个村能不能发展,发展的快与慢,关键看党支部。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有没有战斗力,关键在于能否凝聚党员、群众的力量,让广大党员、群众紧紧围绕在党支部的周围想事、干事、成事,从而进一步推进村级各项工作的开展。吕克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之后,提出了“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名干部就是一根标杆”的口号,在村“两委”会议上多次强调“当干部就是要公开公平、不贪不图,只有这样才能为老百姓服好务,村民才能支持我们工作”。村“两委”干部在他的带领下,深入田间地头,步入群众中间,倾听群众呼声,多谋实事之举,在经济发展、环境整治、旅游开发等各项工作中,带头冲在前、作表率,以点带面,形成合力。如今的吕家楼村,党员干部群众团结协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村级各项工作都走在全镇前列。

  旅游产业惠百姓

  发展是硬道理。加快实现民富村强步伐一直是吕家楼村干部群众孜孜以求的向往。20几年来,吕克发带领全村群众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依靠发展山区旅游业逐步让全村群众过上了殷实的好日子。

  如今,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云台山旅游文化节期间,四面八方的游客都会来到吕家楼村、来到云台山踏青游玩,或品农家饭,或漫步村间小道,尽情享受世外桃源般的农家乐趣。沿村路边车辆满满当当,往来游客络绎不绝。“自1994年云台山庙会恢复以来,来我们这里的游客人数一年比一年多,人气越来越旺,还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现在云台山已经成为集革命教育、山水旅游、餐饮住宿于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区。”吕克发向记者介绍说。

  云台山号称“小泰山”,早在清朝同治年间,山顶就修建了泰山奶奶庙,庙宇香火旺盛。云台山后有一个被称为“和尚洞”的洞口,1932年第一届中共莱芜县委书记刘仲莹在此选举产生,改革开放以后,莱芜市委对“和尚洞”进行了修复,并竖起了刘仲莹塑像一座,上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杨得志上将题词———“红旗飘万代”。“人家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云台山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但我们不能就这么守着过穷日子啊。”20多年前,看到大家伙儿守着金山银山依然过着紧巴巴的日子,吕克发和村“两委”成员打起了搞旅游开发的主意。

  说干就干,1994年,吕家楼村通过积极向上级争取恢复了云台山庙会并创立云台山旅游文化节。搞旅游,首先要有路。这一年的冬天,吕克发和其他村干部带头,带领全村老少爷们带上干粮,上山治路,没有任何机械,仅靠人力和铁锨等工具,全村村民仅用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通往云台山的主体道路。“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包子就下手。那个时候修路,全村老百姓都相互较着劲,看谁干得好、干得快,尤其是支部他们几个人,分的都是最难干的地方。村里本来事务就多,这些活基本上就都落在了他们老婆孩子身上了,太不容易了。”53岁的党小组组长吕如唐回忆起当时修路的情景时说。干部带了头,群众有劲头。从1997年开始吕克发又带领群众先后修建了村革命烈士纪念碑、红门庙、万仙楼、玉皇大殿、碧霞祠、王母庙等近百处景点,修建硬化了长3000米、宽6米的环山路和3000平方米停车场。同时还通过引水上山工程,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容量达250立方米的水池,通过二级引水上山解决了游客上山饮水用水的问题。为了山更绿,景更美,吕克发一班人带领村民坚持常年绿化荒山,平均每年植树40000余株,如今的云台山森林覆盖率已达70%。“现在这个文化节是越来越热闹、越来越红火了,每年还有戏曲杂技表演,而且通过文化节的推广,平时也有很多人到我们这里来游玩。”谈起现在村里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吕克发笑得合不拢嘴。据了解,近几年云台山旅游文化节期间,游客人数累计已超过20万人次,累计收入总额超300万元。

  一业兴带来百业旺。云台山旅游文化节给吕家楼村带来了人气,更带来了无限商机。通过旅游文化节,吕家楼村老百姓的土特产品销路打开了,不仅生姜、蒜、桃、梨、核桃、葡萄等得到了游客们的青睐,还带动了以柿子、花椒、山楂购销为主的第三产业。目前,吕家楼村从事养殖、购销的个体户发展到50多户,他们上东北,下广西,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仅从事花椒购销的专业户就有30多家,年创产值逾千万元。同时,依托山林资源,吕家楼村大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林业经济,每年仅柿子、花椒等林果收入人均在1000元左右。如今的吕家楼村,许多村民都住上了楼房、开上了小车,腰包鼓了又鼓,生活越来越富裕。“俺是做梦也没想到咱这穷山村能到现在这个样,人到老年不但住上楼了,还坐上车了,村里这伙人真行,给大家伙儿带了个好头啊!”年近80岁的刘圣珍大娘高兴地说。

  “下一步我们将开发农业观光、农事耕作、农村采摘等农业休闲与乡村旅游项目,进一步丰富旅游服务功能,形成特色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生态度假目的地。”早已尝到旅游“甜头”的吕克发正和全村百姓一道筹划着吕家楼村旅游产业的未来。

  文明之花处处开

  仓廪实而文化兴。每当夜幕降临,61岁的吕海林大爷总会叫上自己的几个老伙伴来到路边路灯下席地而坐,打牌下棋聊天,悠然自得。“回想以前村里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亲戚朋友都不愿到俺这又穷又脏的山沟沟里来,现在可好了,路都硬化、绿化到家门口了,还安上了路灯,一到晚上可热闹呢!”

  为改善村庄环境,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2004年起,在广泛征询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吕克发决定对村中的大街小巷进行集中治理和硬化。“当时村里成立了一个由班子成员和老干部理事会组成的临时班子,亲自上门做工作、讲道理,尤其是在修盘山路时,全村老少齐上阵,主动出义务工,没有一户不出力的。”支部委员吕宪泉说,“现在路修好了,村东还新建了大桥,安装了路灯,自来水也进行了改造,我们还定期组织党员群众义务打扫卫生,村里环境越来越美了!”

  村容村貌变靓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随之上档次。夏日的夜晚,漫步吕家楼村,总会看到男女老少三五成群伴随着欢快的音乐翩翩起舞,转身、挥手、弹跳……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成为山村夜晚一道亮丽的风景。“现在村里有五六支广场舞小队伍,今年为了解决大家伙跳舞场地的问题,村里在村子中间又建起了一个文化广场,下一步大家就能集合在一起跳舞了。”同样是广场舞爱好者的支部委员许宝英说。“通过广场舞不仅拉近了大家的感情,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大家的品位,更重要的是乡风更文明了,社会更和谐了。”

  近年来,在吕克发的带领下,吕家楼村围绕乡村文明建设舍得重金投入,不断影响和改变着村民生活的变化:2000年吕克发及村“两委”干部带头捐款并多方筹措资金建立高标准小学一处;2006年投资对村史展室进行了配套建设;2007年多方筹集资金新修了村文化大院,建起了高标准的党员活动室,配备了现代化的办公设施和电教设备,使全村党员群众有了一个良好的议事场所和教育基地。村里还在全区率先推行了移风易俗工作,如今丧事简办已经得到全村百姓的认可,而且周边许多村也都前来“取经”学习他们的做法。“刚开始大家都不理解,但慢慢的都认可了,省钱、省事,以前办场丧事最少得1万元,现在也就3000元左右。”吕克发对记者说,“目前我们正着手推进婚事新办这项工作,同时坚持抓实做好四德榜、“好媳妇”“好婆婆”等系列评选工作,把我们吕家楼村建设的不仅富有而且文明!”

  记者感言

  群雁高飞头雁领。在吕家楼村采访,记者深深地感受到以吕克发为支部书记的“两委”干部在群众中形成的那种公信力,对他们工作的认可度。基层党建是一面旗帜,引领发展大计;基层党建是一个标杆,衡量民生温度。农村基层党组织是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吕家楼村的又好又快发展,正是抓住了农村党建这一“红色引擎”,充分发挥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农村党的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

  历经土地改革、三提五统,到现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吕克发在担任基层干部的40年中,恪尽职守,任劳任怨,为村民解决大大小小的问题成千上万,带领群众踏上小康的道路,赢得了村民的信任,成为群众心中的好书记。事实证明,只要一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那么无论农村社会结构如何变化,无论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如何发育成长,在村支书及班子的带领下,在党建引领这一引擎下,村级各项事业定会蒸蒸日上,老百姓也定能安居乐业,都会说党好,跟党走。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