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热门文章

切实、有效、有道地倾听群众呼声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不竭源泉。身为一位党校教师,如何践行党的群众线路,成为一位合格的党的理论宣传者,更有一番深意。我在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研人员的求真,同时也体会着做一名教师的务实。如何让教学和科研相长?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粗浅地谈点自己的体会。

谁是“群众”?

首先我们需要搞清一个问题:谁是群众?只有界定好群众的范畴,群众路线才能走得好,走得稳,走得准。一般而言,群众是田间地头务农的农民,是工厂车间劳作的工人,是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是老百姓。走群众路线就要走进乡村,走入工厂,走到基层。

然而,很多人容易把群众和党员割裂开来,错误地认为领导干部和党员是与群众对立的两种群体。对此,刘少奇同志于1937年5月在延安举行的白区党代表会议上指出:“我们是以群众中一员的资格,在群众中出现。”1962年,在七千人大会上,他又提出:“一切共产党员,不论职位高低,都要把自己看成普通劳动者,没有任何特权。”可见,群众就在我们身旁,我们就生活在群众中间,领导干部与群众之间不能也不应该疏远。

如何深入“群众”?

党校作为培训轮训党政干部和理论骨干的主阵地,还起着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因此党校教师在加强理论学习,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应当在科研上勇攀高峰,这就需要深入基层调研。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调查研究作为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根本方法。毛泽东同志是我们党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开创者,早在1930年就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经典论断。习近平同志指出:“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倾听他们的呼声,解决群众生活和生产中碰到的亟需解决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用我们的眼睛去观察问题、耳朵去倾听呼声、大脑去思考群众的合理诉求。

在这里,我们有时需要体验式地生活和移情式地观察,从实地掌握情况,从群众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做群众的知心人。只有这样,群众才能与我们交心,才能掌握第一手的事实层面的材料,从而得出具有决策意义的对策和措施。

切实、有效、有道地倾听群众呼声

现在,有些干部认为领导高于群众,群众是需要被教育、引导和带领的,自己则产生高人一等、高高在上的傲慢气势,这种优越感容易导致脱离群众和腐败。

一些干部,对民间疾苦漠不关心,对找上门的群众反映严重的问题不闻不问,却在那里遑论党的宗旨,心口不一;一些干部,将群众路线学习实践活动演变成开会发言,乐此不疲;也有一些干部,决策时拍拍脑袋项目就上马,口口声声为了地方经济发展,而不顾群众普遍的反对声,最终酿成恶性群体性事件而难以收场。

做决策的时候必须听从群众的意见,建立集合绝大多数民意的听证制度,把这一政策制度化、常态化。此外,听证制度的参会人员也不能总是经过事前挑选,“‘逢涨必听’沦为‘逢听必涨’”的恶性循环莫再继续。

新形势下,我们需要适应群众诉求多样性的特点,创新工作方法,畅通群众诉求的表达通道,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建立政策确立的公示制度、完善听证制度,健全社会矛盾处理机制、确立协商民主调解机制,把重点从事后维稳转为事前论证和意见征集、事中互动解决问题的良性机制,从源头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