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热门文章

“毒跑道”话题背后 网民如何影响现实

沸沸扬扬的“毒跑道”话题今日再增猛料:媒体对追踪“毒跑道”生产窝点发现,“毒跑道”由“废轮胎、废电缆”等工业废料打碎制成,由北京周边的河北保定、沧州等地的私人作坊生产。

一时,有人惊叹于“昭然的真相”,痛斥“制造者的良心何在”,有人质疑“监管部门去哪儿了”,也有人呼吁“必须严惩,查查背后的腐败”,还有人开始思考“孩子们的健康该如何保障”。

事实上,“毒跑道”在舆论场上,早已不算是新话题。北京、苏州、无锡、南京……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全国多地学校发出“异味跑道、异味操场”的现象。而本次“毒跑道”黑色产业链被曝光再度引发媒体和网民对监管的担忧。

自6月22日0时至下午17时30分,中青舆情监测室共监测到本话题相关信息共计6823条,其中新闻1770篇,微博原创3747条,博客及论坛677篇,微信文章304篇,门户网站新闻跟帖量过万。舆情在上午8时左右达到高峰。

新华社评论认为,塑胶跑道质量安全问题折射出监管的缺失。教育、质监、工商、环保等多个部门管不好一条跑道的尴尬凸显,必须切实厘清监管职责、做好分工协作,共同织就防范“毒跑道”的监督网。

加强监督,只是舆论的一面。在此前的讨论中,舆论场围绕“我国的质量检测标准是否应该重新制定”等话题已起过多次争议。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白云路分校“毒跑道”事件发生后,中青舆情监测室曾抽样1000条网民观点发现,近两成网民对我国质检标准不满,难以接受“毒跑道”检测结果符合国家标准的结论。有专家也呼吁“不能一拆了之,必须从制度层面杜绝此类事情发生”。 

舆情事件本身简单明了,可事实背后的舆情现象,值得深思。中青舆情分析师认为,在过去的两年中,“毒跑道”事件在舆论场掀起了一场民意与现实的碰撞,完整地展示了网民影响现实的“回路”。

从网民初时的愤怒、痛心到后来的思考、争辩,两年时间,毒跑道话题在网络舆论场变得炙手可热。这热度,也预示着媒体的调查方向。从毒奶粉事件、地沟油再到今天的毒跑道事件,网民关注的热度与媒体调查的深度明显呈螺旋上升态势。随着揭露一层层的进行,舆论压力也越来越真实,政府与社会团体也会相应而动。如今“毒跑道”事件,或许也是网民影响现实的例证。

正如舆情界普遍认为的那样,中国网民作为具有舆论能量的“新意见阶层”,已形成具有现实影响力的虚拟“压力集团”,这种力量源自近7亿中国网民以鼠标投下的民意表决票,源自他们心中的正义感。

网民无力量,网民的话却有着能改变现实的力量。(策划:王帝)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