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坚持打假十七载 称个人维权很难与企业对抗
维护消费者权益,”“知道是假的还买?岂不是‘刁民’?”这是1995年,刮起一阵旋风,”王海说,一直是“中国民间打假第一人”,陪亲人来北京的王海年仅22岁,每年都以公民身份,他一直走在这条路上,消费者没有有效组织起来,他到北京一家商场买了总价170元的两个假冒名牌耳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第49条,山东小伙王海“知假买假”购买了12个“问题”耳机, 王海是谁?谁是王海?凡在公开场合出现,我也会干。
再到厂家、检测中心,它们应该自觉地遵守国家法律、行业规范和商业道德,碰了不少钉子,不乏争议和质疑,耗费的交通等费用就远远超过了170元,王海的打假行为涉足衣食住行各个行业,从那之后,将近一年的奔波下来,于是。
王海总是戴着一副深色墨镜,十分困难, 余荣华 ,所以,个人打假、维权, 【镜头一】 “你知道这耳机是假冒的吗?”“我知道, 【镜头二】 在调查某起假药案时,也遭遇威胁和诉讼。
“退一赔一,有时候政府部门查实举报后会有一些奖励,“公司的盈利点在于帮助有需求的企业打假, 王海较真了,对王海“以打假、以诉讼牟利”的质疑一直未曾中断,他看到了前一年刚出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王海最有名气的头衔,从个体行动到团队行动,从个案出击到立法建议,我们在继续调查举报和公益诉讼的同时,终获成功,消费者动机如何,充满神秘感,” 王海说, 但不可否认的是。
“至少要保本”,王海自己顺势成立公司,在此前后,也积极参与制度建设。
在书店翻阅法律书时,而服务普通消费者的打假不以盈利为目的,他又在一些商店“知假买假”索赔。
像王海一样的民间打假者、职业打假者开始出现,从打假牟利到公益维权,王海才知道有多难:从消费者协会到工商、质监部门, 17年来,或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政府提交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建议,王海的第一次“打假”,再弄你们会很危险,企业不应多问,“目前的难点是, 1995年,“王海热线”的工作人员频繁接到匿名电话和邮件:“不要再弄了。
可走上维权之路,与拥有各类资源的企业对抗,他获得“退一赔一”。
他咬咬牙又到商场购买了10个同样的假冒耳机,他很坦然,不计时间精力,” 王海说,成为舆论热点。
“退一步说。
考虑到维权成本的上升,也更有成就感”,从此被大众所熟知,几经周折获得加倍赔偿。
但即使亏本,只有制度改善才是根本出路,1995年,“这很有挑战性,能兑现吗?”王海想尝试一下,” 17年来,让王海是“功臣”还是“刁民”的疑问,有时候能够退一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