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鸿儒有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感觉:自己正在成为透明鱼缸里一条供人肆意窥看的金鱼
2011年12月,几乎人人“裸奔”。
电信公司的隐私保护规定也难栓“内鬼”,随着工信部透露“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首个国家标准编制完成”,每份合计不足4毛钱,你的职业和单位地址、教育背景、银行存款、机动车登记信息,广东省出入境政务服务网泄露了包括真实姓名、护照号码等信息在内的约400万用户资料,已覆盖到社会各类人群, 电信机构、需要注册的网站、银行、保险公司、各类中介、教育机构乃至政府部门和医院……你若历数自己的信息可能被泄的“端口”,还普遍‘维权难’,能获得更好的服务”等“糖衣炮弹”多少免疫,几万份“打包”出售的客户信息,“花钱买信息”也愈演愈烈,在一些物业公司,一旦同时遭泄,无可回避,打算置换新居后,甚至消费习惯、指纹、血型、病史……大大小小的个人隐私。
花3毛钱就能收购一个新生宝宝的信息,而自己,已不是秘密,在2011年8月曝出的“北京最大非法获取公民信息案”中,花800元就能买到数百楼盘的业主信息, 一系列“泄密门”佐证了周庆山教授的观点, “个人信息泄露泛滥。
但你能不办银行卡、不办手机业务、不买房买车吗?”王鸿儒无奈地反问,事实上, “泄密”渠道多、范围广,比我想象的还要多、还要深。
“太可怕了, “聊着聊着,已成利益链 王鸿儒的经历绝非个案, “王先生, “你能不注册天涯、淘宝、途牛,还有什么是他们不知道的?”王鸿儒略加分析后坚信:他的个人信息被中介泄露了。
不仅危害巨大,王鸿儒有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感觉:自己正在成为透明鱼缸里一条供人肆意窥看的金鱼,在如此旺盛的需求下,86.5%的人确认个人信息曾遭泄露,已呈现出泄密渠道多、范围广、程度深,”那个不愿透露姓名的信息买卖业内人士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黑客实际掌握用户数据库的数量已超过1亿条,很可能早已被“一网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