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能手阳昌绍:一条“不烂舌” 一颗“豆腐心”
央广网萍乡7月12日消息(记者谢元森)即使是第一次见到阳昌绍,相信他也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身材不高,右肩从肩胛骨往下就残缺了,走起路来打着结的空袖管不停地前后甩,黝黑的皮肤上可以看到长时间日晒过后的光泽,但他的脸上总是布满乐呵呵的笑容,52岁的他额头的皱纹看起来有60多岁,一开口语速极快,并且操着浓烈的芦溪口音。
他是江西芦溪县宣风镇珠亭村村委会委员,同时也是村里的人民调解员。 2012年他荣获“全国人民调解能手”,2015年被评为江西省劳动模范,2015年9月当选“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类好人。在村里,他有很多外号,有人叫他“独臂大侠”,也有人喊他“婆婆嘴”,但是他更愿意别人称他为“老绍”,“这样更亲切嘛!”
骑坏4辆自行车 跑烂10多双鞋
在珠亭村大片翠竹前面,有一个冠以“老绍之家”的两层楼房工作室,这就是老绍工作的地方。见到老绍的时候,他正坐在办公桌上用左手熟练地填写《调解卷宗》,这是他每完成一次调解必须进行的一项步骤,而在他身旁,整齐地码着一叠《调解卷宗》,“这还只是今年的,前几年的卷宗都放在楼上归档了。”
记者了解到,老绍在2005年被群众高票选为村委会委员,分管综治和民事调解工作,至今在此岗位上连续工作了11年。这11年来,老绍累计调解村民间的民事纠纷110余件,调解处理各类案件30多起,调解成功率也超过90%。老绍心里清楚,调解表面上市“磨嘴皮子”,但最靠得住的还是法律。因此,只有高中毕业的他自费买了10多大本的法律书籍,逐一啃透,多年下来已写下5万多字的读书笔记,很多法律条款也烂熟于心。
老绍的鞍前马后来回奔波也被乡亲们记在心里,前后邻居胡培盛告诉记者,老绍为了村民的各种事前前后后骑坏了4辆自行车,跑烂了10多双解放鞋。他说:“老绍这几年为了帮助村民维护权益,海南、广东、附件、贵州哪里都去过,很辛苦,我们也很心疼。”
身残志坚的王牌调解员
虽然现在的老绍总是乐呵呵的,也有说不完的话,但在29年前的一场厄运差点就要了他的命。1987年,只有23岁的阳昌绍在镇里的造纸厂上班,在上一个夜班时,他的右臂不慎被机器直接轧断,就这样落下了终生残疾。但是,他没有就此消沉,而是自食其力办起了废品收购站,现在还雇人经营了好几十亩大棚蔬菜。
当然,一叠又一叠的《调解卷宗》告诉我们,老绍心里看得最重的不是他个人的蔬菜大棚,而是村民们实实在在的利益。珠亭村地处萍乡和宜春交界,流动人员多,外出务工的村民也多,纠纷矛盾时有发生。
在“老绍之家”帮忙的张爱芳就向记者讲述了今年年初阳昌绍远赴贵州安顺帮助她丈夫维权成功的故事:2015年12月13日,张爱芳的丈夫胡培海在安顺一家建筑公司务工时被他人开铲车意外压伤,胸部两根肋骨骨折,前后住院花了1万多元的医疗费。但是,在后期赔偿时,他们遭遇了两家公司的互相推诿扯皮,索赔陷入僵局。这个时候张爱芳想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老绍,一个电话过后,老绍就买上车票去了安顺。面对态度强硬的公司老板,他不卑不亢,拿出伤残鉴定书,根据《劳务合同法》有关工伤的补偿条款,明确责任划分,一条一条陈述补偿理由。最终,胡培海夫妇拿到了3.8万元的医疗费和误工费。“老绍太为我们着想了,来的时候坚持买硬座,要坐整整16个小时,就是帮我们省钱”,张爱芳说。
“不烂舌”“豆腐心”
老绍在村里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就是不管有事没事喜欢在屋前房后骑着车“打转转”。所以,在珠亭村,只要是白天就有很大几率能见到这道“单手骑车”的风景。本身作为一名残疾人,老绍深知弱势群体承受的痛苦和无助,为了更好地帮助他们,老绍只要一有时间就会骑上他的“小电驴”,挨个走访村里的残障人士、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全村16个村民小组498户家庭,无论是砸伤腿的胡德清,天生弱视的何建林,还是双目失明的易月星,谁家里的情况他都了如指掌,几乎每家每户都存有老绍的电话号码,“有问题,找老绍”现象在珠亭村已经存在已久。
“他有一条‘不烂舌’,也有一颗‘豆腐心’”,这是村民对老绍作的精辟评价。在老绍的的调解帮助下,珠亭村里夫妻反目可以破镜重圆,婆媳不和也重归于好,邻里成仇最终握手言和,打架斗殴也化干戈为玉帛。
就在采访快结束时,老绍兜里的电话响了,他边往门边走边对记者表达歉意,说有一位老人儿女不在身边,想让老绍载去诊所拿点药。很快,老绍骑着电动车的背影消失在金黄的夕阳中。晚风吹动着屋后的大片翠竹,这时,老绍的背影也像竹子一样青翠、挺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