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交易日趋火热 官方提醒不受《消法》保护
“便宜的闲置宝贝,快戳有惊喜”、“9成新闲置镜头一个,质量有保证”、“闲置新包,欧洲带回,保证正品”……近阶段,随着一大批二手交易APP、专卖二手商品的微博大V、转卖私物的微商兴起,越来越多的市民尝试把自己的“闲置”物品推上互联网平台,喜欢省点钱通过“二手”购买自己喜爱商品的市民也越来越多。
渐趋白热化的个人闲置物品交易真能“物有所值”吗?买二手与买一手之间的差别究竟何在?二手交易的售后、维权又有哪些“陷阱”呢?
背景解读
个人闲置物品交易缘何白热化
闲鱼、拿趣、百姓网、二手物品、旧爱、空空狐……在Apple Store中输入关键词“二手”,能检索到的APP就有好几十个,汽车、服装、包具、电子器材,什么都能卖。而微博上,不少加V网红们如今不再卖一手产品,而是打起了“私物闲置出售”的生意,“本人使用过的珠宝,95新出售”非常流行。朋友圈里转让闲置物品的“小广告”也是越来越多,“同样款式的包包有两只,现出售一只,99新保证正品”这样的广告语每天都能看见两三条。
市民小马通过闲鱼APP卖过3只镜头,也买过佳能60D单反相机。对于二手转让,他一直觉得是可以信赖的,而且性价比也是有优势的。“二手交易的关键是限定在同城交易,然后查看卖家的信誉,选择销售量多的靠谱卖家,优先进行面对面交易验货,这样可以确保不上当。”在和小马一样喜欢“二手交易”的年轻人看来,“个人闲置物品交易”是一种高经济效益的处理旧货方式。
对最近出现的这股“二手买卖”热潮,江南大学商学院副院长王育红认为,互联网+的模式为个人交易提供了足够的便利性,新技术、新业态的繁荣转而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同时,“快时尚”、“快科技”也在催生着“闲置出售”的交易。“举个例子,对于果粉而言,每一次出了新产品就一定要追,那旧机器放着也是可惜,转卖还能套现,更划算了。”王育红分析,商业的步伐越走越快,“废物”的充分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自己的废物可能是他人的宝物,因为市民需要一个平台来展示和出售个人闲置,最终实现“变废为钱”的过程。
个案回顾
4200元能买一部怎样的二手相机
“个人闲置物品交易”多多的背后,存在的“陷阱”也是防不胜防。锡城市民小陈就是“被诈骗”的个例。
小陈一直想买一部“自拍神器”相机,在朋友的推荐下添加了一个专卖二手物品的微信,在该微信的微店中也找到了一款自己中意许久的卡西欧350s,售价4200元。据回忆,最初店家告知350s是95新的货,并“信誓旦旦”地保证,自己的上家有个工厂,里面有一批95新到99新的二手神器,自己的二手货经营绝对不是“小打小闹”,因此质量绝对可以信任。
商家说得天花乱坠,但第一次买二手的小陈还是留了个心眼。当时她向商家索要了相机机身各个部位的细节图、拍照效果图、零配件照片等等,再三查验了相机。没发现大问题的小陈决定下单付款。“因为光凭照片看不出相机的质量,所以一开始我提出先付定金。”小陈说,“但是商家说必须全款付清才能发货。”虽然有些担心,但出于无奈,小陈以支付宝转账的形式付清了4200元。
而骗局正是从小陈付完钱的一刻开始的。付完钱后,店家一直没有发货,小陈几次催促物流单号,店家竟然都以没联系上快递员为由推辞。苦等一个星期后,商家终于把物流单号发来了,但细心的小陈却发现,物流的走势“相当诡异”,“相机是从广州发出来的,估计就是卖家所说的自己上家的地址。但是这个快递到了无锡之后又转道上了北方,然后再回到无锡,实在蹊跷。”
更夸张的是,等了许久的快递到手拆开一看,里面根本不是卡西欧350s自拍神器,而是一台外观长得很像350s的安卓手机,且无法开机使用,“外包装的盒子就不是350s的盒子,打开里面竟然是手机,更没有配备商家之前承诺的SD卡、充电器等设备。气蒙了的小陈随即联系微信店家要求退货,却被告知不得退货,只能换商品。现在的情况是350s已经没有货了。不依不饶的小陈不想再上当,便一直催着店家要钱,结果被店家无情“拖黑”了。
不得已,小陈只好拿着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信息报了警。公安部门告知小陈,她的情况属于被诈骗了。
官方提醒
网上二手交易“漏洞”在哪里
对小陈的遭遇,市工商局“12315”的相关人员表示,最近这段时间因“二手交易”越来越频繁,类似的这种在进行“个人闲置物品交易”中出状况的案例很多,而且因为法律定性不明确、技术管理漏洞、属地管辖这三大原因,这类诈骗的后期维权是相当困难的,基本没有成功的。
相关人员分析,“个人闲置物品交易”是个人之间的交易,并非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易,属于民法范畴,因此买家并不受《消法》的保护。同时,很多通过微博、微信进行二手货交易的卖家没有经过工商登记注册,也没有正常的信息公开。“没有联系人、没有记录在案的联系地址和号码,什么信息都没有。”工作人员分析,“出了问题有关部门甚至都找不到这些诈骗的人。”在其看来,微信、微博都是一个通讯软件,并非交易平台,因此没有对货品交易行为加以过多的限制和管理,这就大大降低了卖家的违法成本,买家的风险性就相当高了。“在交易的环节中,连最基本的发票都没有,消费凭证没有留下,交易一旦完成,买家直接删除联系人,这还怎么谈后期维权呢?”工作人员如是认为。此外,在网络互通的情况下,买卖双方并非在一个城市,而因为受到属地管理的限制,相关部门在后期介入管辖的时候就很难操作。
另据悉,个人闲置物品交易方面,目前锡城12315接到纠纷最多的是“二手车”交易方面的,今年以来已经有96件交易纠纷。因为二手车往往是过了保修期的,没有了三包条例的保护,这类车购买以后出了问题也是无处诉苦。
问题探究
网上二手交易如何更稳妥
怎样“淘”才能避免网上交易的风险呢?
市工商局“12315”相关人员提醒,个人闲置物品的交易目前尚且不成熟,相关的管理办法和处罚都不完善,所以除非卖家是自己主观了解的、在同城的、有确定的联系方式的,否则不要轻易通过网络购买二手商品。交易生成后,建议买家和卖家进行同城面交,规避网络交易的风险。特别是现在交易最频繁的“二手车”,建议市民在当地选择一些有实体商店的交易市场购买,交易后索取正规的购车发票。
江大商学院副院长王育红同样认为,虽然存在即有合理性,但是目前“个人闲置物品交易”缺乏各方面的监督管理,买家承担了相当的购买风险。其提出,“特别是一些网红销售的私物,如何保证是真的是个人使用的商品呢?如何保证其使用的商品就一定是正品呢?如何确定其没有供货的上家渠道呢?”同时,在王育红看来,“个人闲置物品交易”的网上交易几乎都是通过转账支付的,因而不排除存在“偷税漏税”的嫌疑,“把新产品以旧物转让的名义进行销售,这样对于税收是有一定影响的。”
此外,王育红也表示,“个人闲置物品交易”是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对新事物只有加以法律法规的监督和约束,才最终可以实现一个新业态的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