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热门文章

新区对话|从突发事件中补足短板 催生海洋经济新业态

  从突发事件中补足短板

  催生海洋经济新业态

  ——对话舟山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主任顾自刚教授

  多措并举,保港口物流畅通。(通讯员 姚峰 王晖 苏彬 摄)


  外钓30万吨级油品码头喜迎大油轮。(通讯员 姚峰 王晖 摄)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市二三产业均受到较大冲击。尤其是我市经济结构中比重较大的第三产业,受创尤深。

  有专家指出,我们既要正视疫情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也要看到冲击只是短期的,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没有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

  舟山如何在此形势下转“危”为“机”,积蓄能量,甚至催生出海洋经济的新业态?近日,记者与舟山市委党校经济教研室主任顾自刚教授对话,寻求专家解惑。

  ▍冲击之下要关注中小微企业生态

  对话舟山:顾教授,此次疫情对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您如何看待疫情影响下的经济趋势?

  顾自刚:谈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疫情对经济影响的程度到底有多大?目前媒体、专家判断,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肯定有,但疫情是阶段性、暂时性的,不会改变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地位和作用,包括供应链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短期的影响肯定有,但是一般来讲是阶段性、暂时性的。

  疫情对今年第一季度的经济运行产生严重的冲击,全国几乎都一样的,舟山也不例外。各地方的重点工作都在防御疫情,第一季度的经济工作肯定会受到影响,而且从目前来看,这种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疫情从1月份爆发到现在,国内形势已经慢慢缓和,浙江省在2月底的时候,有90%以上规上企业复工复产,推进比较快,舟山在复工复产方面更是领先全国。

  这是积极的方面,但当中也有些问题。我们目前关注大企业复工复产的比较多,对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关注度有欠缺。而中小微企业在复工复产中出现了新的问题。

  对话舟山:中小微企业是社会经济不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次疫情中受到怎样的冲击?

  顾自刚:一个是人员流动限制,用工数量不足。浙江的外地员工很多,即使我们这边放开了,他们能不能及时返回还是个问题。目前人员流动、公共交通等方面的控制还是比较严格的。

  第二个是供应链的问题。很多中小微企业如果想复工复产,员工也能顺利到位,但是企业供应链出了问题。上游企业不能及时复工复产,就会影响到下游企业复工的节奏。

  第三个是物流系统的问题。物流不能正常运行,即使上游企业有库存原材料,下游企业生产人员也到位,但中间物流不畅,也很麻烦。

  中小微企业在疫情期间停摆,中间产生的各种成本、费用、贷款租金压力都很大。

  这些都需要政府关注。因为中小微企业涉及的就业面相当广泛,影响不容小觑。

  ▍阶段性经济压力需提前应对

  对话舟山:在此形势下,舟山经济走向会出现怎样的变化?

  顾自刚:我个人判断此次疫情对舟山经济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从舟山经济结构来看,第三产业占比最高,目前达到56%,第二产业是32.7%。从这次疫情的发展态势来看,几乎所有的产业都受影响,但重点冲击的是第三产业。这种冲击直接体现在限制人员流动方面。

  因为按照第二产业的生产节奏,每年春节都会有一个停工停产的过程,企业也会有一个安排。即使疫情影响,无非是把这个停工停产期延长了。

  但是第三产业不一样。往年在春节这段时间是最能盈利的时期。因为疫情限制人员流动,交通、旅游、餐饮、住宿……受到的冲击都很大。目前看来,第三产业的复工复产可能还要后延,即使复工复产了,市场需求能否迅速恢复还是个问题。因为即使处于疫情末期,人还是会有一定的恐惧心理,不是疫情一结束,就立刻会出现爆发性的消费,还是会相对谨慎状态。因此,第三产业受到的会是一种持续性影响,可能到今年二季度,这种影响也不会立即消失。

  因为第三产业比重最高,受到疫情冲击最大,持续性也最长,舟山今年经济增长的压力会增大。

  同时,第二产业也不容乐观。目前来看,外围市场出了问题。即使国内推动复工复产,但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很不乐观,国际原油价格也出现波动,可能对石化行业影响比较大。这对舟山的石化等相关行业带来阶段性压力,需要提前做好应对。

  ▍复工复产,政府应精准施策

  对话舟山:这次疫情可说是一次突发的公共事件。我们是否需要针对疫情作出产业调整,甚至改变产业结构?

  顾自刚:产业结构不会调整,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改变产业结构没必要,也不太可能。突发事件的影响是短期性的,关键是对危急本身要做好应对。

  如今政府部门需要积极应对疫情,还要加快复工复产,更要尽量降低疫情产生的影响。

  应对疫情冲击,复工复产很重要。但是在复工复产期间,政府要精准施策,要避免企业因为疫情陷入困境。

  对一些受冲击比较严重的行业、企业主体,政府应考虑怎么帮扶,在精准施策上面做文章。比如现在浙江省发布了“五减”计划,减轻企业压力。现在应该有针对性地考虑“减轻哪些行业、企业的负担”“减多少”等问题。

  对话舟山:您认为,哪些行业需要政府重点关注,并给予相应帮扶政策?

  顾自刚:有些行业关系国计民生,比如说物流行业,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政府应考虑减轻税费,能减则减,能免则免。政府本身还要压缩自身支出。国有经营性、出租性资产,如菜场摊位费等,可以考虑相应减免。

  重点是现在小微企业处境困难,即使复工复产,还要在防疫上投入一定量的资金。应该更多去了解中小微企业在疫情其间面临的问题和压力,想想舟山本地化的应对策略,根据地方实际出台一些支持政策。例如融资展期由政府担保或是一定的金融安排。中央的策略,在地方上要想方设法去落实。

  对话舟山:如果不去扶持这些中小微企业,会出现怎样的后果?

  顾自刚:有的中小企业很脆弱,停工停产一个多月,固定成本要支出唯有尽快复工复产才能缓解困局。因为即使亏损了,如果正常生产,还能弥补一部分。打个比方,一个企业固定的运营成本每个月是400万元,我生产即使亏损,营收300万元,也就剩下100万元亏损。但现在停工停产,400万元就是实实在在的亏损,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政府应该尽快扶持其复工复产。

  同时,政府应有针对性出台相关扶持政策,让企业在疫情期间能维持过去。我预计到三月底能好一点。否则中小微企业出问题,会涉及就业、财税等比较广的面,出了问题,地方财政损失很大。

  ▍经济周期拉长,国际形势不容乐观

  对话舟山:疫情持续至今,损失已经产生了,是否会像一些人所说,疫情平息后消费出现爆发性增长?

  顾自刚:对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哪可能有爆发性增长?比如本来我过年要喝几场酒,因为疫情没喝,等到疫情结束我再把这几场酒喝回来?不可能的呀。也就是说,春节期间本来要产生的一些消费没有产生,不可能在疫情结束后把这些消费补回去。没喝的酒再喝回去,没送的礼再送出去?没这种可能,也没这个必要了。所以损失是实实在在的,后面只能是补偿性的。

  2003年非典期间,管控很严。疫情过去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交通、旅游相对比较谨慎。

  对话舟山:目前国内的疫情趋于缓和,是否说明经济形势将日趋好转?

  顾自刚:目前来看,国内的疫情即使控制住了,但国外的疫情也不容乐观。国内疫情减缓状态,国外疫情爆发状态,就把整个经济周期拉长了。

  舟山的外贸出口依赖度还是比较大的。国际市场的变化,如美国、欧洲经济出问题,外需就会萎缩,从而导致外贸出问题。舟山是个港口城市,出口、外贸对地方经济的影响比较大,还有航运经济等。外贸、港航都会受到冲击。现在全球化趋势下,不能单看国内的经济走势。

  ▍适度刺激挖掘潜力,催生新业态

  对话舟山: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种趋势?

  顾自刚:国内形势好转,复工复产,要正常推进。国际上情况严重,仍然是阶段性困难,而且不只是今年一季度,还可能延展到二季度。所以今年要做好两个季度经济处于困难期的准备。

  这个时候有些政策,比如减费减税,就应该适当延长。同时要做好危机应对的准备,比如说有些企业破产倒闭。

  在此情况下,舟山可以适度刺激第三产业,在促进消费方面想办法。比如刺激旅游业,让景区给出一定的优惠。只要有人来,无非少些门票收入,但是会带来餐饮住宿和其他方面的消费增加,会相对增加旅游收入。还有打造夜间经济。舟山的夜间经济目前来说还是相对不发达的,是旅游城市的一块短板。

  对话舟山:疫情之下,舟山的海洋经济是否有潜力可挖掘,能否催生新业态?

  顾自刚:在疫情之下,可以想办法培育新业态。我上面所说的旅游新业态,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刺激旅游消费,补偿损失。如针对自驾游,大桥通行费在特定时间降低,这些都是办法。目前看,强烈的刺激办法才能保证今年经济下滑得不是很严重。

  新业态都有一定弹性。消费。娱乐、教育培训从线下改成线上,也是新业态。

  舟山海洋经济能做的也不少。如舟山的制造业。培育智能制造,搞一些智能工厂。水产加工现在有很多人工环节,需要寻找替代技术,局部性试点。

  舟山数字经济补足短板。数字海洋概念,海洋信息数字化,提供数字公共产品。在教育、科研、气象、勘测、科普,都可以做,海洋产业都可以通过数字产业进行提升,实体产业与智能信息技术结合。一个大方向是数字经济与舟山海洋经济结合,打造新的产业业态。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