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战“疫”:涉疫网络犯罪突出 司法剑指科技之“殇”
(抗击新冠肺炎)依法战“疫”:涉疫网络犯罪突出 司法剑指科技之“殇”
中新社北京4月8日电 题:依法战“疫”:涉疫网络犯罪突出 司法剑指科技之“殇”
中新社记者 张素
“截至目前,检察机关批捕的涉新冠肺炎疫情犯罪案件数、人数已分别达到‘非典’时期的8倍和5倍左右。”中国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厅厅长苗生明8日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说。
新冠肺炎疫情发案数较多,主要原因是涉疫网络犯罪突出,其中利用互联网实施诈骗、制假售假、造谣传谣等犯罪数量最多。截至4月7日,检方共审查批准逮捕涉疫情刑事犯罪案件2718件3275人,审查提起公诉1862件2281人,依法批捕、起诉诈骗罪的案件数分别占58.4%和47.3%。
疫情期间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高发多发有多方面原因。比如,各地普遍出现较大的物资缺口,不法分子利用人们急需防护用品等心理实施诈骗;又如,当前人们对于网络的依赖加大,不法分子诈骗成功率大为提高。尤其是中小学普遍采取网课方式授课学习,有犯罪分子借机混入学习群假冒老师实施诈骗,性质严重、情节恶劣。
涉疫网络犯罪突出实际上是近年来网络犯罪频发的缩影。数据显示,中国检方办理网络犯罪案件数量年均增幅超三成,近两年间对10万余名网络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中国警方在2019年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20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6.3万人,同比分别上升52.7%、123.3%。
有评论称,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传统犯罪加速向以互联网为媒介的非接触式犯罪转移,涉网犯罪数量、受害人规模和社会危害性持续激增,“技术”被异化为“骗术”,网络犯罪成为无法回避的科技之“殇”。然而,侦查技术和司法认识存在一定滞后性,电子证据调取难、案件管辖难、认定处理难、专业人才缺乏等成为司法部门打击网络犯罪的突出问题。
2020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指出,要把防控新型网络安全风险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健全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其中明确要“构筑打击遏制网络犯罪的‘新高地’”。从是次疫情期间来看,相关部门面向这一目标多措并举。
首先,保持高压态势,打击网络犯罪。借科技之“剑”指科技之“殇”,“智慧法院”让公平正义“不打烊”。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统计,2月3日至3月31日,全国法院累计网上立案70.6万件、网上开庭15万件、网上调解30.2万件、网上缴费59.9万次,另进行网上证据交换20.1万次、电子送达245.3万次。
最高法近期发布的依法惩处妨害疫情防控犯罪典型案例中,有利用微信群诈骗援鄂医护人员财物案件。被告人王某某获刑八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六千元。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周光权认为,发布典型案例对防疫期间电信诈骗的行为类型、犯罪认定标准等予以明确,有助于各级审判机关处理类似案件,也有助于实现积极的一般预防。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