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村村响”更能“优质响”“科学响”
□本报记者 汤广花
日前,湖北省武陵山区广播电视“户户通”“村村响”工作推进会在恩施召开。会议回顾总结了工程推进过程中的有益经验做法。湖北省副省长郭生练在会上指出,“户户通”“村村响”工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工程、惠民工程,是全省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各部门要深化认识,采取措施,确保2017年年底基本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并验收。
多措并举 保证工程落地
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张良成介绍说,湖北省“户户通”工程建设总任务145万套,截至2016年12月31日,安装开通1072335套,开通率73.95%;“村村响”工程建成县级平台91个,村级广播室21290个,安装音柱和喇叭218954只。
近年来,湖北省“户户通”“村村响”工作被各地政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为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保证。如宜昌市共成立工作专班11个,签订责任书99份,市政府两次下发《政府专项督办通报》;恩施市通过签订责任状,将“户户通”“村村响”工程建设任务作为年度考核重要内容,各乡镇(办)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具体目标任务分解到村,安装任务和完成时限落实到人,将“户户通”作为文化扶贫的重点措施,对低保户、五保户等购买接收设备给予补贴。
“户户通”“村村响”工程建设和运行维护必须有资金作保障。湖北不少地区克服困难,采取政府主导、分级负担,多措并举、统筹使用的办法,落实工程建设配套资金。如枝江市、宜都市对“户户通”设备补差费全部由县级财政兜底;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拿出1000万元,扶持全州“户户通”“村村响”工程建设。
建管结合 确保长效运行
自工程启动以来,湖北各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用“有线、无线、IP网络”、公共广播与个体终端并举方式,解决传输覆盖问题,节约了建设成本。如秭归县充分利用原有村级小调频广播,采用“IP+无线”方式,解决山区覆盖难的问题;五峰县、点军区将能够接收“村村响”信号的小喇叭安装到农户家中,把“村村响”升级为“户户响”;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针对山区多、有线电视光纤通村率较低的特点,采用移动4G网络进行“村村响”无线布点。
三分建,七分管。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机制,让工程长效运行?湖北将“建、管、用”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边建边用、边建边管。宜昌市在“村村响”建设完成后,通过调整播出时间、广播音量和终端方位实现“科学响”,通过精办节目实现“优质响”,通过建立安全播出管理制度实现“安全响”,通过制度运维细则、落实工作责任实现“长期响”。利川市毛坝镇通过运用“村村响”小喇叭的政策“宣传员”、产业“引导员”、安全“劝导员”、乡风“倡导员”、脱贫“监督员”“五员”功效,逐步将小喇叭打造成为上连中央、下连百姓的服务平台。
如今,这两项工程已成为湖北农村宣传文化的主阵地,基层干部的好帮手,文化惠民的新窗口。特别是当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来临时,其在快速传达政令、正确引导舆论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16年6月中旬,湖北遭遇暴雨袭击,在抗灾救灾过程中,全省各地利用“村村响”广播及时发布应急预警信息;邀请民政、农业、林业、卫生、交通等部门负责人和技术专家来到“村村响”广播直播间,向公众讲解紧急避险、卫生防疫知识和灾后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知识,引导群众降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