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界电子版
2005年·第4期 [党报改革]
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应对及原则
雷健 张萍
7月中旬,四川猪瘟骤起。以资阳、内江为中心的12个市相继发现大量病死猪和个别患者。事件很快震惊全国,关及国内许多省市和港澳地区。世界媒体对此给予高度关注。
经国家有关专家权威认定,此次疫情系人感染猪链球菌病。截至8月18日,全省共有215人感染,39人死亡。
突如其来的公共事件,给新闻媒体以严峻考验。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稳定,帮忙而不添乱,一直是媒体的重要课题和根本任务。
四川日报在这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正面报道为主,就媒体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和传播效果。据统计,从7月22日至8月15日,四川日报共采写发稿110余篇(含图片),开设了《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传真报道》、《四川猪肉放心吃·权威访谈》、《四川猪肉放心吃·现场实录》、《专家说防疫》等四个专栏,采写编发了20篇(组)深度系列报道和大量动态报道。四川日报采写编发的稿件,大部分作为通稿为省市各大媒体采用。
把握报道的度,是突发事件的报道水平也是报道艺术
这个度既包括对突发事件性质的把握,又包括对报道数量的掌握。即: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炒作,不渲染。
近年来,媒体,尤其是一些市场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存在两个突出问题。其一,记者或编辑自主给突发事件定性,而不是采用权威部门的说法。常常是什么词汇能吸引受众,什么用语能刺激发行和收视率就用什么。其二,连篇累牍炒作渲染。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一件本来是局部的突发事件经过媒体的炒作渲染,迅速演变为社会热点问题,甚至形成新的社会不安定因素。这实际上是一些记者和媒体社会责任和良知缺失的表现。
在突发事件中,媒体的责任和作用在于,既要及时而准确地将突发事件向社会公众作报道,又要把握好突发事件的性质认定及报道数量的掌握,不能因为媒体的炒作而使一件局部的突发事件成为全社会的热点和焦点。这是媒体处理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在这个原则指导下,把握突发事件报道的度至关重要。
这次发生在资阳、内江等地的疫情,开初病因不明,许多媒体用了“怪病”、“不明原因疾病”来称谓这次疫情,在当时的情况下并无失措。7月25日,卫生部向社会公布了病因,称这种病叫“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给这次疫情定了性。但是,此后一段时间里,一些媒体仍把资阳、内江出现的疫情称为“怪病”,表现出这些媒体记者对突发事件的报道缺乏社会责任心,要炒作渲染突发事件的潜意识。四川日报在疫情原因没有公布之前,对疫情报道统称为“不明原因疾病”,在卫生部公布病因后,严格使用卫生部对这一疫情的定性:“人感染猪链球菌病”。我们在与国家与省里的卫生、畜牧专家们讨论疫情时,注意到了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尽管疫情陆续在全省12个市均有发现,但疫情主要集中在资阳和内江两市,其余市发现的疫病大都只有一、二例,且疫病原因清楚,可防、可治、可控。因此我们在制定报道计划时,把报道的重点放在资阳、内江两市,对其他有少量疫情的市,如自贡、遂宁、乐山、绵阳等地的报道严格控制,避免在社会上形成疫情在全省蔓延的舆论,引起不必要的恐慌,维护社会稳定。
正因为这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四川只是局部发生,因此,我们对疫情的报道数量进行了严格控制,不炒作,不渲染。既要在报道中充分体现省委、省政府和相关市党政部门及有关部门对疫情的高度重视,又不能铺天盖地,给群众造成疫情在全省蔓延的心理舆论和压力。我们坚持在疫情控制处于攻坚阶段时,每天的报道量不多于4篇,以有利于安抚民心。同时重点报道疫病可防、可治、可控,消除群众疑虑。实践证明,把握好对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报道的度,对党委政府迅速处置突发事件,稳定社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及时准确地报道突发事件,是澄清社会谣传,安定民心,稳定社会的根本选择
突发事件最忌讳不及时、不真实的报道。在现代信息社会,资讯发达,任何人都能通过互联网发布听到或看到新闻,突发事件就更不例外。因此,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事实上已不可能进行封堵。主流媒体如果对突发事件失语,则互联网上就会有许多不同版本的报道或猜测,这势必给我们处置突发事件,及时引导舆论,稳定社会带来困难。
主流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不及时,往往给谣传提供传播的时间和空间;不真实往往来自于一些媒体不负责任、道听途说的报道,往往歪曲事实,夸大其词,进而扰乱民心,引发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稳定。由于公众对突发事件的关注多于、重于一般的新闻事件,因此,媒体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迅速、准确地进行报道,就成为引导社会舆论,疏解社会情绪,稳定民心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而准确的报道,是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原则和根本选择。
在这次疫情报道中,我们坚持及时而准确反映疫区疫情的原则,用事实说话,用专家说话,第一时间刊发了大量来自疫区一线的报道,如实反映群众心理变化和他们的日常生活。疫情发生后我们分析了读者对疫情报道的需求,及时组织记者在资阳、内江现场采写了六篇疫区传真报道,分别介绍国家和省上专家在疫区的工作、疫区医护人员救治患者,疫区群众尤其是感染疾病农户的日常生活,疫区市场销售等方面的情况,满足读者的需求,从而澄清了一些媒体不负责的报道和社会各种谣传。
资阳、内江疫情发生后,当地群众一度比较恐慌,有少数群众怕吃猪肉,市场猪肉销售量下降。对此我们并不避讳,如实报道在疫情发生之初,群众中产生的一些恐慌心理和怕吃猪肉的心理;报道通过专家宣传和科普知识宣传,群众从开始恐慌到情绪稳定,市场猪肉销售回升,生活恢复正常的过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对安抚民心,稳定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
突发事件报道有计划有步骤,是解危困境,稳定民心?稳定社会的重要途径
突发公共事件从发生到处置完毕,一般都要经过几个不同的阶段。媒体在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报道时,根据事态的进展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报道,既是媒体的责任,也是帮助政府解危困境,稳定民心,稳定社会的重要途径。
在这次疫情报道中,我们根据疫情处置进展情况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重点制定了三次报道计划,每个计划有不同的重点和报道目标,做到动态报道与计划报道相结合,常规报道与深度报道相结合,面上的一般报道与点上的典型报道相结合。使群众全面而深入地了解疫情,做到了有利于处置突发事件,有利于稳定民心,有利于稳定社会。
第一阶段:疫情原因公布以前,以报道资阳、内江等地党委、政府采取措施防治疫病,当地社会稳定,百姓生活正常等为主。7月24、25日,四川日报相继刊发了记者从资阳、内江采写回的报道“资阳社会稳定,百姓生活正常”、“资阳加强对市场的监管,保证群众吃上放心肉”等稿件,及时澄清了社会上的各种流言蜚语。
第二阶段:25日,卫生部正式公布了疫病原因,报道组及时调整了报道内容,制定了新的报道计划,把报道重点放在及时报道疫区情况方面。这一期间,报社派出四位记者赴资阳、内江等地采访,采写了一组现场通讯《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传真报道》,在一版重要位置连续刊发了六篇深度报道,从疫区党委政府积极采取措施防治疫病,专家在疫区,疫区医护人员全力救治病人,疫区百姓日常生活稳定,工商、检疫等部门加强市场监管,防疫机制经受住考验等六个方面,全面、深入、及时而准确地报道疫区的情况,为澄清社会谣传,稳定民心,维护社会稳定起到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们还及时刊发了省委、省政府在资阳召开工作会、卫生部长高强、农业部长杜清林到资阳内江考察的消息,向社会及时传播省里的工作部署,指导各地防治疫病,同时还采写刊发了“资阳处理三名防疫不力干部”等消息,及时报道全省各地防治疫病的动态。
第三阶段:8月6日,省应急指挥部发布了专家对资阳疫情的评估消息,正式向社会宣布,疫情最早发生地资阳已基本控制住疫情。但是,此时社会上已广泛流传猪肉不能吃的谣传,四川猪肉不仅外销受阻,而且省内销售也大幅下滑。针对这一情况,报道组制定了疫情报道的新计划,开设了《四川猪肉放心吃·权威访谈》、《四川猪肉放心吃·现场实录》和《专家说防疫》三个专栏,组织了七名记者集中采访,在一周之内采写了四篇专访、五组现场实录和三组防疫知识问答等稿件,分别请卫生食品、畜牧专家谈四川猪肉的品质和卫生安全,请工商、检疫官员谈市场监管和出口检验检疫,通过专家和官员的权威访谈告诉群众,四川猪肉品质优良,卫生安全可靠,尽可放心食用。同时通过对领导机关干部带头吃猪肉,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市场销售、餐馆、屠宰场等现场见闻,报道市场猪肉销售情况,消除百姓疑虑,引导市场消费。这三个专栏刊出后,对市场猪肉销售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成都、内江等地的猪肉销量大幅回升,百姓对川猪的信心又回来了。同时,我们还及时刊发了《内江累计处理17名干部》、《内江猪肉销售大幅回升》以及省商务厅、检验检疫局、工商部门在加强市场监管、与外省有关部门沟通,促销川猪的动态消息,对促进四川猪肉内销和外销起到积极作用。
新闻报道与科普知识相结合,是化解突发公共事件的一种创新
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之所以往往成为社会热点甚至构成不稳定因素,原因之一是群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识知之甚少,一旦媒体对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科普知识缺乏介绍,群众就只有依靠“马路消息”和传言,这势必给谣言的流传制造条件,不利于稳定民心,也不利于政府部门有效迅速地处置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
四川发生人感染猪链球菌病后,群众最想知道的就是,什么是人感染猪链球菌病,患病后症状是什么,什么情况下人会感染此病,传染途径是什么,怎么预防等等。总之,群众急于通过媒体了解相关知识,以增强自身预防能力。群众的这种需求,给媒体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在进行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时,应当及时向群众传播相关科普知识。
在这次疫情报道中,我们坚持新闻报道与科普知识宣传相结合的原则,三次开设专栏,约请专家介绍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的症状、感染途径,防治办法等知识,介绍四川猪的优良品质和鉴别鲜猪肉与死猪肉的知识,有效杜绝了谣言,稳定了民心。
?作者单位:四川日报社会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