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百姓呼声 直面改革难点
经济增长目标为何
第二年设为7.5%
7.5%左右,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这是继去年把经济增长目标八年来首次从8%降至7.5%之后,第二年设定为7.5%。
“经济增长目标其实是综合性目标,要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环境新变化。中国经济已进入转型期,两位数高增长已告一段落,世界经济延续低迷态势,7.5%左右的目标是实事求是的。”长期研究中国宏观经济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树成认为。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指出,当前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有所回落,7%到8%的增长区间已成为新常态,7.5%左右的目标与潜在增长率相协调。要尊重经济规律,再搞政策大幅刺激代价很大。放眼全球,7.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还是很高的。
根据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十年GDP翻番要求年均增长7.2%。7.5%左右的年度经济增长目标其实打了一定的富余量。7.5%是全国的目标,欠发达地区可以适当高一些。
报告明确了今年宏观调控政策,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赤字规模适当增加。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认为,受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国内流动性充裕限制,货币政策空间有限;而财政政策还有一定余地,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对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推动结构调整的积极作用,力推结构性减税,支持自主创新,大力改善民生。
物价调控目标可行
通胀隐忧不容忽视
正在此间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和专家认为,今年中央政府把居民消费物价涨幅调控目标确定为3.5%是现实可行的,但对来自国内外的通货膨胀压力不容忽视,必须积极应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树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我国物价总水平的调控目标是4%,今年调低到3.5%,这体现了中央政府对稳定物价工作的高度重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今年物价形势不确定性太多,比如房地产、农产品价格、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势都存在不确定性因素。今年3.5%的调控目标比去年的实际涨幅适当放宽,考虑到了这些不确定因素。未来中国经济比较理想的局面是较低物价涨幅和中速的经济增幅。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我国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仍然较大,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农产品和服务类价格都存在上涨压力;主要发达国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不断加码,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不容忽视。理顺能源资源价格需要留出一定空间。去年物价上涨的翘尾因素约有1个百分点。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随着春节集中消费的逐渐结束,2月中旬以来,食品类价格呈稳中趋降的走势,鲜菜价格较大幅度回落,猪肉、牛羊肉、水产品、水果、禽蛋等价格不同程度下降。综合当前各方面情况判断,一季度价格总水平仍将保持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