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热门文章

民意主导警务引领基层公安工作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这简单的四句话,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诠释了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基层公安机关如何在新时代牢记为民初心和使命,民意主导警务应该是公安改革、创新发展的理念之一,下面,笔者结合多年基层工作实际,浅谈民意主导警务如何引领新时代基层公安工作。

  以民意主导警务为引领,抓好打击主业

  群众看公安,主要看平安。没有平安就没有安全感,更谈不上满意度,因此夯实打击主业势在必行。

  合成研判作战,侵犯必究。当前公安工作,越来越注重信息化、科技化,要想更快破案,就要进一步整合视频监控、人员动态、车辆流动等轨迹信息,探索构建合成打击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勤务联动、合成作战,利用信息化打赢破案攻坚战。江西省上犹县公安局今年以来,为了保障人民财产利益,利用合成研判作战,破获流窜作案20余起,抓获外地籍犯罪嫌疑人40余人,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00余万元,成功实现了提出的“犯我财产者、虽远必抓,犯我群众者,无处可藏”的打击誓言。

  启动破案机制,命案必破。“群众看平安,首先看破案;案件千千万,关键在命案。”近年来,上犹公安建立了“命案必破”和“命案侦破”机制,始终坚持“一长双责”和“五长必到”制,落实领导组织指挥责任、专案组长侦办责任和命案现场勘查责任。发生命案后,公安局局长、分管刑侦副局长、刑警大队长、刑侦中队长、派出所所长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根据案件的性质、危害和影响及时成立专案组,明确任务,落实责任,把具体的工作任务、工作责任落实到每一个民警、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具体的侦查过程,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人人有担子、环环能相扣”的命案侦破工作格局。

  关注民生小案,虽小必破。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小案连民心。在有些基层单位或部分民警眼中,可能不屑办民生小案,认为体现不了水平,立不了功。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小案一样关乎民生,一样关乎民心,恰恰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就是那些小案,只有破小案,才能积小安为大安。

  以民意主导警务为引领,织密防范网络

  构建平安社会,防范是基础。要以民意为引领,坚持预防为先、防控结合、打防结合,织密防控网络,为创造平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保障。

  完善监控探头,巧布天网。在原有“天网”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监控探头,巧织“天网”,为百姓看好家护好院。一是增加升级扩容监控探头。更新之前的老旧坏探头,不能让探头成摆设,要真正动起来,发挥作用,并对现有治安视频监控点进行升级扩容,全面构建立体监控格局。二是整合民间监控探头。基层公安机关要充分利用社区、居民小区、工业园区、重点单位、企业等建立的监控室,进一步整合民间监控探头,进行登记造册,指导其改造升级,实现数据共享。三是实行天网和地网进行互动联勤。通过在公安局指挥中心建立数字巡防监控中心,24小时开展视频监控巡逻,实现视频巡防与路面巡防的信息互通和勤务联动,及时发现警情,及时指令处置,从而有效打击违法犯罪嫌疑人。

  有效屯警街面,织牢地网。增强群众安全感与提高见警率有直接关系,见警率高了,人民的安全感就会倍增。基层公安机关要从提高见警率入手,加大社会面防控力度,达到“白天见警察,夜间见警灯”的效果,有效提升街面见警率、管事率、抓捕率和服务效率。要调整警务模式,推行为民务实巡防载体。进一步推进辖区社会面巡逻防控体系建设,构建“网格化”的巡逻防控体系,形成“网络化布控,精细化防控,信息化支撑,社会化参与”以及“屯警街面、动中备勤、武装联勤联动”的社会面防控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队伍,落实奖惩。要全面推行巡逻勤务机制,大力推进社区警务战略,充分调动政府派出机构、企事业单位、物业管理公司、社区工作站和居民自治组织的积极性,创新打造治安联防“红袖标”工程。积极探索和大力推进社会治安社区自治制度,形成“矛盾联调、平安联建、治安联管、热点联治、服务联网”机制,把基础信息收集好、重点人群管控好、矛盾纠纷化解好、社区安全守护好、治安秩序维护好、安全隐患整改好、群众满意创建好,在辖区范围内打造一张立体化的“巡防网”。

  以民意主导警务为引领,做优服务质量

  群众利益无小事。以“小事之中有大局”的高度积极做好“放管服”工作。

  实行一站式服务,集中办结。近年来,群众到公安窗口办事会出现办一件事情,需要到几个部门往返跑的现象,对此群众颇有怨言。群众的“呼声”就是公安改革的努力方向。为解决群众这一诉求,基层公安机关应不断创新模式,转变理念,实行“一站式服务”。江西上犹公安为解决群众往返跑问题,需要群众跑腿的,全部改为民警代为跑腿办理。

  送证下乡服务,便民利民。一些偏远山区的群众,居住零散,交通不便,群众来派出所办一次事就要花费近3个小时。针对这一情况,基层派出所要树立以民为本理念,开展送证下乡活动,及时向群众送去办好证件,同时,针对需求,实行辖区民警代办制,更好地便民为民,真正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护航县域经济,助推发展。一是要切实履行维护稳定第一责任,努力为县域经济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二是要切实抓好打防管控第一主业,努力为县域经济发展营造平安有序的治安环境。三是要切实履行服务发展第一要务,努力为县域经济发展营造优质便捷的服务环境。

  以民意主导警务为引领,推进管理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时代公安工作正处在一种创新发展的良好机遇期,只有大力推进管理创新,才能更好地回应群众呼声、顺应群众意愿、满足群众期盼。

  创新民调机制,夯实基础。公安工作做得好不好,群众满意与否是标准。一是要抓住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以派出所和社区民警为主体,开展“民调评警”活动,组织辖区民警开展走访、防范宣传、打击整治、为民服务等工作,通过民调中心测评,进一步推进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二是推行警务评议机制。在与公安有接触的环节,通过对窗口服务对象、报警对象、执法办案对象采取微信短信评警的方式,征求群众对公安工作是否满意。一旦有群众回复“不满意”,就会致电询问原由,只要诉求合理合法,即启动整改,并生成督办单流转跟踪,直至问题解决。通过微信短信评警,以民意倒逼警务改革、“牵引”科学决策,进而提升为民服务质量,赢得群众点赞。

  规范基层建设,打造亮点。按照“装备设施标准化、内务管理精细化、执法办案规范化、队伍管理正规化、基础工作信息化”的五化要求全面推进派出所规范化建设。在操作中,坚持问题引导警务创新,要求每个所队结合辖区治安实际、辖区特色及长期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打造亮点,有效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公安工作科学发展,更好地为民服务。

  探索四大载体,提升形象。为更好便民为民,回应群众的新期待、新诉求,提升基层公安形象。上犹县公安局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探索创新开展警务逢圩、警民恳谈、警民剧场、警民微通等“四大载体”活动,扩宽了警民联系群众途径,实现了民意与警务高度契合,有效提升了公众安全感和群众满意度。

  着眼新时代,激发新作为。作为公安机关,要牢记为民初心,从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事情改起,着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以民意为引领,不断创新和推动基层公安工作,努力打造一支干净担当、党和人民满意的过硬公安队伍,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