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铸就了网上群众工作的“湖南模式”?
近年来,湖南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网上群众工作,充分利用网络倾听群众呼声、集纳民众智慧、解决群众困苦、引导群众情绪,打造了网上群众工作的“湖南模式”。(9月26日《湖南日报》)
作为一个内陆省份,湖南省无论是在地理位置还是经济总量,都无法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然而,就是一个这样欠发达地区,在文化领域却始终走到了全国前列。从“电视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演艺湘军”再到今天的“湖南模式”,湖南一次次抢占文化制高点,创造一个又一个优势和品牌;心中一直在思索,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湖南不断创新、超越,又是什么让湖南厚积薄发,持续不断地创造一个又一个“神话”?
这力量,来自敢为人先的尝试。“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是湖南人性格的真实写照。从“弯道超车”、“长株潭实验区”、“两型社会建设”……湖南省委、省政府历来敢为人先,勇立潮头,敢于先行先试。针对近年网络发展势头迅猛,群众百姓关注的客观实际,为了抢夺舆论宣传的主战场,2010年,湖南又再次首开全国先河,从全省文化事业建设资金中划拨2035万元,专门用于引导、支持红网在全省各县市区建设分站、手机报,遍及全省123个县市区,成功实现了“鼠标轻松一点,信息了如指掌”的网上模式,成为传民情、纳民意的一个主阵地。有了平台,收集到了民意,如何建立一套有效、长期的反馈、办结、解决机制?“柴米油盐醋、吃喝拉撒睡,看似小事,却关乎民生,要认真予以解决”!湖南各地各部门又积极进行了尝试和实践。一套集留言办理和回复制度就此诞生,明确受理机构、办理程序、回复结果、督查督办等程序和规定,探索出了一条快速转达群众呼声,为群众排忧解难的网络问政新路子。“网民直接对话领导,网上答疑释惑”、“线上交流,线下解决、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应”,一种网络解答问题新模式应运而生。
这力量,源于对民情民意的尊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湖南人一直有浓浓的民本情怀,“听民声,了民意、解民难”也一直是各级党委、政府孜孜不倦的工作追求。为了更广泛、更加真实地倾听到基层群众的声音,湖南省委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出台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九项规定,创新建立了群众工作站、“法治工作站”,在创先争优活动,又大力推行“5+2”、“四评两议”、“三有两评”工作法。“网上也有民生,网上更有民智”。湖南省委“高度重视互联网民意表达,积极推动网络问政”,通过网络更大地汲取群众智慧,凝聚群众力量。“解放思想大讨论”、“十二五”规划修编、省第十次党代会“献计献策”、邀请网民旁听省委常委会……重大活动和决策中坚持广开言路,充分发挥网络正能量。从“湖南精神”表述语2700余万人次参与投票,2.6亿余人次网上关注点击到红网“百姓呼声”栏目每年近万名网友的问题得到重视或解决,网络平台成为了听民意、纳民智的重要抓手,不仅拉近了党委、政府与群众的距离,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党委、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网罗天下大事,问计百姓民生”,新时期,网络的力量不容小窥,它是窗口,展示一个地区的形象,它也是纽带,一头连着党委政府,一头连着群众百姓,它更是标尺,检验着各级领导干部工作作风是否转变,群众宗旨是否牢记,工作成效是否显著的重要依据。真心希望网上群众工作的“湖南模式”积聚更多正能量,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加源动力!
文/吴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