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民生改革看点
【决定看点】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专家解读】“这是中国人口和生育政策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所作出的重大调整。”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说,“完善生育政策既要考虑维持低生育水平,又要考虑民众意愿,还有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启动‘单独二胎’是应对人口红利下降、劳动力短缺等问题的积极措施。”
落户门槛高低有别
【百姓视角】北京朝阳区的“群租客”小黎回老家就业的想法更坚定了一些:“大城市很难落户,小城市可能机会更多!”
【决定看点】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专家解读】“不放开不合理,全部放开不现实,户籍政策大门要开,但又要防止一下挤破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说,“‘松紧有别’的落户制度既能满足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增强产业发展、增加活力的需求,也有利于缓解大城市人满为患的现状。”
高考不分文科理科
【百姓视角】北京高一学生小杨成绩不是很稳定,比较担心高考发挥失利,他说,机会越多,负担越小,希望越大!
【决定看点】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专家解读】“决定内容一针扎到现行考试体制的弊端,是打破‘分数决定命运’现状的需要,也是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需要。”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储朝晖说,“改革将高考从‘指挥棒’变成‘服务器’,从现行以行政为主导的计划招生转变为专业为基础的自主招生,学校和学生选择权都会扩大。”
资源价改保障民生
【百姓视角】西安市民张女士家去年天然气开销为900多元,她担心资源价改后花销再加大。
【决定看点】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
【专家解读】“重点领域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既保障稳定供给,又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所原所长周大地说,“但水、电、油、气等也属于民生必需品,加大对困难群众补贴,制定科学、公平、人性化的改革方案是本轮资源价格的应有之举。”
推进农房抵押转让
【百姓视角】政府部门对安徽淮南市凤台县农民殷孝英的农房进行测绘及估价后,告诉她房子在银行能值几十万元。
【决定看点】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
【专家解读】“决定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平等发展权问题、市场经济核心的产权问题,使我国城乡统筹进入新时期。”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说:“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显示了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
房地产税改革加快
【百姓视角】孙女士有三套房子。看到加快房地产税立法的消息,她心里打起算盘:“是租出去合适还是卖了划算?”
【决定看点】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
【专家解读】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说:“全会的提法意味着对整体房地产税收体系的调整。对于房地产税的立法和改革可能涉及到一揽子的增减调节,而不仅仅是房产税一项。”
渐进延迟退休年龄
【百姓视角】临近花甲的老干部意气风发:“还想多干几年!”50多岁的普通职工却“不想再干了!”
【决定看点】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专家解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说:“‘渐进式’既符合国际惯例,又符合中国国情;既是应对老龄化的措施,又能缓解养老金压力。以前提‘研究’,这次明确为‘研究制定’,体现了改革的决心,意味着延迟退休进入到实质操作层面。”
医疗资源流向基层
【百姓视角】北京居民老王:“如果这种‘契约’关系能像家庭医生一样,再多些人文关怀,就不用再去挤大医院了。”
【决定看点】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
【专家解读】“这次改革特别关注加强基层医疗力量,切中了医疗资源‘头重脚轻’的结构弊病。”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曾益新说,“契约制度一旦建立,医生便要负责相关家庭的病史、健康教育、慢性病预防、大病早期发现等事务。像家庭医生一样的保健、诊疗在未来是可期的。”
创业就业不再拼爹
【百姓视角】北京应届大学毕业生小张和几位同学想开一家翻译公司,但十几万元的启动资金却难住了他们:“希望创业基金能圆大家的创业梦。”
【决定看点】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
【专家解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所长郑东亮说,决定强调了政府责任,着力破除“拼爹”等就业不公平制度障碍,更大范围地促进社会向上流动。高校毕业生是创业的生力军,整合高校就业创业基金将会形成一个统一的帮扶体系,有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废止劳动教养制度
【百姓视角】假设:一个犯人,犯罪轻微、证据不足,可能因一纸行政命令就劳教一年。而如果证据充分,他可能只需要判半年。这种不公平,现在可以破除了。
【决定看点】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
【专家解读】“废除劳教制度是对民意的回应,是我国司法保障制度的重大进步。”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说,“废除劳教制度而加强法制建设,是对人权和司法的尊重。接下来教育矫正立法将是改革的关键。”
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图为:马怀德
图为:姜明安
【决定看点】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
【专家解读】只有真正扎紧权力的笼子,才能让领导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指出,“现有形式下,地方各级纪委主要接受同级党委领导,客观上存在监督不力或监督过软的情况,特别是对党委一把手的监督。”决定提出推动党的纪检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这项改革实施,一方面使纪委的监督更加有力和有效,另一方面将规范和限制各级党委特别是党委负责人以不适当方式干预反腐败工作。
决定提出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除完善现有法律法规,特别提出推行新提任领导干部有关事项公开制度试点。专家表示,这是对近几年社会各界呼吁实行领导干部财产公开制度作出的回应。
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主任姜明安表示,领导干部报告个人事项制度已建立和运行多年,“但这项制度如果没有公开,其作用就会打折扣”。这次提出的公开有关事项的改革,体现出分步骤实施的特点,即先拿新提任领导干部做试点,这意味着今后将会逐渐公开所有官员包括财产情况在内的有关事项。
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图为:冀祥德
图为:陈卫东
【决定看点】改革司法管理体制,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专家解读】“这表明党中央下了大力气解决司法体制问题,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冀祥德说,长期以来,我国司法设置和行政区划设置高度重合,法院、检察院人财物高度依赖地方,使得案件的公诉和审理容易受到地方干扰,影响案件公正审理。“应当切断法院在人财物等方面同地方的关联,全面改革司法预算制度。地方部门也不应该以各种方式干预司法过程。”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卫东指出,这次司法改革主要是解决制约司法公正的两大体制性障碍:一是司法地方化,二是司法行政化。虽然只是管理方式的改变但却是制度性的变革。当然这还需要更加具体的制度措施予以跟进、落实。
破解文化产业发展瓶颈
图为:毕绪龙
【决定看点】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专家解读】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毕绪龙说,把文化产业发展放在“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中,体现了中央顶层设计的含义。“文化经济政策的完善和健全,是对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重要保障。文化体制改革十年来取得的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断建立完善了一套文化经济政策的配套体系。”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有很多瓶颈,其中一个就是没有真正被纳入国民经济统计分类中,使得文化产业说起来比较重要,做起来就比较次要,忙起来就不要了。”他说。
毕绪龙说,决定提出的一个文化产业创新性战略措施是“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尤其是建立退出机制的意义非常大。应该利用此次深化改革的契机,尽可能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的配置作用。
毕绪龙同时指出,决定对“扩大政府文化资助和文化采购”这两点进行了强调,表明从中央的文化经济政策上,就要对具体的文化产业载体进行扶持,这是前几年已经提出来但是没有落实的问题。
院士“终身制”将被打破
图为:陈和生
图为:欧阳钟灿
【决定看点】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专家解读】社会广泛关注的院士制度改革将“破冰”,院士“终身制”将被打破。中科院院士陈和生说:“院士制度改革的方案十分必要,是对现有制度的完善,使院士制度更加符合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我们非常赞成对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希望能够动真格的。”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说,虽然我们的现行体制从来没有提出过院士是不会退休的,但只有真正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机制,才能激励更多年轻人才成长,让院士不仅仅是一个一劳永逸的终身荣誉,也能鼓励院士们踏踏实实为科学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