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热门文章

倾听群众呼声 坚持立行立改

  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记者孙铁翔)全国文明城市以其评选标准严格、含金量高而为各城市和广大市民群众广泛关注。日前,中央文明办颁发新版《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推出改进文明城市测评若干举措。记者采访了部分城市党政干部、地方文明办主任和普通市民,他们普遍认为新版《体系》和测评改进措施符合基层实际、顺应市民需求,将有力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健康深入开展。

  坚持问题导向 完善制度设计

  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在全国广泛开展创建文明城市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18年来,创建文明城市活动覆盖城乡、深入基层,已成为人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生动实践,在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推动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提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创建活动推进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基层干部群众集中概括为“假”“繁”“急”三个方面:假,就是一些地方做面子工程,日常工作松松垮垮,评选前临时抱佛脚,搞突击迎检;繁,就是文明办布置创建任务重、上报材料多、工作程序繁;急,就是一些城市存在短期行为、急躁冒进、急功近利,有的提出两三年就要创成文明城市,缺乏过程、缺乏质量。

  今年是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评选表彰之年。为贯彻中央文明委领导关于切实改进文明城市评选的重要指示,整改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基层干部群众对创建工作的意见建议,今年2-3月,中央文明办赴12省份进行专题调研,听取干部群众关于改进评选测评的意见。7月至9月中旬,中央文明办干部赴25个省(区、市)省会(首府)城市,以骑自行车或步行看、听、问的方式,着重听取市民群众的反映和建议。中央文明办对这些意见建议进行认真分析梳理,有针对性推出修改《体系》、改进测评方法、提高市民评价权重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对此,福建省文明办主任石建平说,文明城市创建当初便是针对普遍存在脏乱差问题而提出的,也是在不断解决问题过程中持续深化的。中央文明办针对基层普遍关心、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立行立改,有的放矢作出整改,很有必要,值得肯定。西安市文明办主任裴靖瑜说,此次改进力度之大,是大家没有想到的,这是中央文明办认真回应基层呼声的结果,是大范围调研成果的具体转化。

  测评体系“瘦身” 基层负担减轻

  《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设置了“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等八大环境建设的指标任务,是把“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要求落到基层的有效载体。为回应基层“减压”呼声,中央文明办对原《体系》369项指标作了大幅缩减,在保持基本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删除了同质化、时效性不强、过于琐碎的指标,保留146项与市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紧密相关、对塑造社会文明风尚作用重大的指标,删减比例达60%。哈尔滨市文明办主任吴国恩说,新版《体系》内容明显“瘦身”,指标简明扼要,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光为基层减了负,更突出了以后工作的重点和方向。

  以往文明城市测评中,专业调查队员要到城市实地翻检创建工作材料,到市民家中入户问卷调查。本届评选,中央文明办研制“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评选网上申报测评系统”,城市申报材料和审核均在网上进行。测评组到城市暗访,不查阅材料、不听取汇报、不入户调查。贵阳市世纪城社区党委书记莫宇说,新的测评方法使基层干部从文山文海、资料准备、测评迎检中解脱出来,用更多时间创新服务群众方法,多为老百姓办实事好事。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