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热门文章

兴国消防:我虽花少如靑枝 意坚技高保民安

中国青年网南昌8月14日电(记者 邓洪海 实习记者  廖芬)兴国又称“将军县”,是全国著名的苏区模范县、红军县、烈士县,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发祥地。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长期在这块红色的热土上接受革命思想洗礼的年轻消防官兵们,早已把为政府分忧、为百性解难刻印在心,不断发扬传承。

兴国县公安消防大队组建于1974年,大队现有官兵30人,消防车6辆。建队以来,大队官兵忠诚履行防火监督、灭火救援等工作职责,始终把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促进驻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出发,身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多办利民之事。

努力之下,荣誉不期而至,大队曾先后被评为“拥政爱民先进单位”,“全省公安系统优秀单位”,“先进大队”,“5.20应急救援工作先进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特别是2013年大队先后被兴国县政府、赣州市政府授予“模范为民消防大队”荣誉称号……这是对他们浴血奋战,一心为民最好的解读。

  慰问贫困学生,展现了“同呼吸共命运”警民关系。兴国公安消防大队供图。

学与炼 为民造就优秀兵

提升自我素质,炼就过硬本领是消防官兵孜孜追求的目标,是他们每日醒来的必须课,也是普通官兵通往“将军”的必经之路。揭示消防官兵私下里的勤练苦读——让我们走进兴国消防大队的巴叁定主。

巴叁定主是兴国消防出了名的“拼命三郎”。2006年12月,这个只会“说、听”藏语的藏族小伙,从香格里拉来到江西,入伍成了江西消防部队的一名战士。由于贫穷,巴叁定主从小便没上学,不仅不懂汉语,连藏语都不会写。听不懂汉语,也不会说、写,每次队里上课,巴叁定主就像听天书般,记录本上总是一片空白。为了“不再让战友笑话”,巴叁定主暗暗决定,一定要学会汉语。他憋足干劲向学习和训练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冲锋:他抓住每一次与战友学习交流的机会,虚心向战友请教问道,从最简单的词句学起,从最简单的汉字练起,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克服了沟通障碍,并取得了巨大突破,2011年9月,他成功考上了东华理工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成为一名函授大学生;通过不懈的努力,2014年1月,他圆满修完了所有课程,拿到了大专文凭。

为了尽快熟悉业务,他每天晚上都要加练2小时。超强度的训练使巴叁定主的双臂肿胀,两腿也磕出了血,身上贴满药膏,但他从来没叫过苦。在战友们的心底,渐渐给他起了一个绰号——“拼命三郎”。据中队二班班长何刚介绍,巴叁定主特别拼,不管是平时的训练还是救援的时候,受伤了也不放弃,像挂钩梯上4楼的训练,别人做一两次就很累了,他却可以坚持一早上。

2013年10月,以“巴叁定主”命名的巴叁定主突击队成立,承当着面对急难险重的救援灭火任务,如抗洪抢险、大型事故救援,危险重重的灭火扑救等。因为巴叁定主过硬的军事素质和业务能力,有着丰富的战场经验,具有很好的灾害现场处置能力,因此确定巴叁定主为突击队队长。

巴叁定主是典型也是缩影,他的成长与兴国消防大队的层层教导密不可分。

在训练上,兴国消防大队始终坚持以“全员参与、训战结合、立足岗位、注重实效”思想为指导。以赛促训,积极调动官兵训练的积极性。

大队把考核作为提升全体官兵的催化剂,至少每周一小考,每月一大考,在考核中检验练兵成效,发现训练不足,为下一阶段的提高训练效果找到依据。同时把考核和士官量化考核、战士个人利益挂钩,激励全体官兵们在训练场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不断超越自我,在体能、技能上实现新突破。

在学习上,充分利用兴国县“一院二馆六园七大革命旧址”等红色资源为载体,向官兵传输老一辈革命家吃苦耐劳不畏艰辛的精神。 

兴国县公安消防大队多年来,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搬”到革命烈士纪念馆或“将军园”等革命优良传统教育基地,使革命优良传统教育成为一堂必修课。“唱一支红色山歌、听一堂传统课、读一本红军书、看一部红色电影、扫一次烈士墓”“五个一”红色体验活动,成为每逢新兵下队、老兵退伍雷打不动的必修课。    

也许正是因为他们的勤学好思才能酝酿出大队“集体三等功”3次,有4名官兵荣立二等功,27名官兵荣立三等功,1名官兵被公安部授予全国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的诱人果实。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