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均等化:百姓呼声最高的诉求
改革开放30多年,几乎完全颠覆了没有效率的“大锅饭”时代。然而,迈入新一轮发展周期的中国,需要再次拿出改革勇气,实现高效率、高水平、无落差并覆盖13亿人的公共服务,为百姓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权益保障。
如果说过去30多年,中国用改革破解了效率难题,那么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又到了一个用改革破解民生难题、让百姓共享发展成果的新阶段,发展的协调性从未像今天这样显得如此重要。
公共服务不均衡引发种种社会问题
刚毕业不久的小胡,在一座发达城市的西部租房居住。由于这里配套设施不齐全,每天上下班时的交通、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服务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他。“城西多是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住户,公交线路不多,邮局、银行也很少,生活非常不方便。我认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应该更多地考虑我们这些生活水平不高、没有私家车的群体。”小胡说。
这位年轻人的话,代表了大多数老百姓的心声。
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为主要任务、以全体社会成员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基本目标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建立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既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就业等公共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我国社会建设的步伐一直比较滞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与人民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而在资源总体不足的情况下,还存在着区域、城乡、群体间配置不均的问题。如果说收入分配差距只是表面现象的话,公共产品供给的多寡则是困扰中国的更深层次难题。两年前,不少研究人员就指出,如果加上医疗、养老等公共产品,城乡差距、城市中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在原来数字上至少会再扩大两倍。
公共服务的不均等,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由于义务教育资源不均衡,区域、城乡、同一个地方的不同学校之间教育水平差异较大,造成广受诟病的择校现象,损害了起点公平;由于住房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在大中城市中形成了大批“房奴”,年轻人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发展空间被严重挤压,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由于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尚不完善,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缓解;由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百姓尤其是贫困地区百姓的基本文化权益无法保障。据文化部门调查,在我国中西部地区,不少乡镇文化站普遍存在一个人、一间房、一枚章,无阵地、无设施现象。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人员何晓明调查发现,就社会保障而言,到21世纪的第五个年头为止,中国公共养老保险体系的覆盖面只占人口总数的15%;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低保加传统救济的享受人数,尚不到需要救济人口的40%。从社会发展指标来看,相对于西部与东北地区,东部与中部地区的邮电通讯服务占全国总量的七成以上,普通高等学校数东部和中部地区占全国总量的66%,卫生机构数东部与中部地区占全国总量的55.8%。
“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公共服务存在严重的不均衡。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目前老百姓呼声最高的改革诉求!”何晓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