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热门文章

宅心仁厚:爱因斯坦与胡克的通信(图)

(原标题:宅心仁厚:爱因斯坦与胡克的通信(图))

漫画/曹一

漫画/曹一


  彭小瑜北京大学教授

  我不喜欢媒体人做的军事节目。有这种感觉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经常说某种新研发的武器可以对抗或者击败某某大国或者某某邻国的什么装备,有时还看到他们穿上假的军服走台表演。对迷恋军事的业余爱好者,这类话语和动作可能有点刺激,让人兴奋。不过我想,对亲身经历过战争的老兵,对希望看到中国在和平环境中日益强大的成熟观众,这类幼稚的军迷言论显得轻浮、不厚道、没有道德深度。枪口可能射出的每一发子弹,战机可能发射的每一枚导弹,都可能会带来伤亡。枪声炮声之后不仅有倒下的军人,还有他们的孤儿和寡妻。军事无小事,岂可用轻松和娱乐的口气去谈论。许多老将军甚至不忍心看关于战争的影视节目,这还不足以告诉我们战争的惨烈和残酷吗?文人坐而论道容易忘乎所以,战争这样严肃的事情最好还是让有实战经验的军人来稳健地介绍和评论。

  冷战期间,西方媒体和学界曾经热烈讨论过对苏战争的可能性以及核武器的使用问题。事隔多年之后,现在回头来观察评论其中很活跃的一位美国学者,让我颇有感慨。西德尼·胡克(1902—1989年)是犹太裔美国人,杜威的学生,早年信奉马克思主义,曾经访问莫斯科,支持过美国共产党。作为纽约大学的哲学教授,他在上个世纪30年代是美国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之一,但是在1933年因为苏联的对德政策与共产国际脱离联系,认为苏联把国家利益置放于世界革命之上。他的立场逐渐转变为明确反苏,后来还支持越南战争。担任加州州长的里根在1969年要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开除哲学教授安吉拉·戴维斯(非裔美国人,女权主义者,有大量激进活动),理由是她的共产党员身份,胡克对此表示赞成,他对民权运动和反越战活动中的过激和暴力行为有立场鲜明的批评。1985年,他接受了里根颁授的总统自由勋章。胡克在1987年出版的回忆录里提到他与罗素、乔姆斯基和爱因斯坦等名人的交往以及通信,并侧重谈了西方知识分子在冷战期间的思想和态度。

  胡克注意到,美国主流知识分子群体对待冷战的态度可以大致分为两种,一部分人支持美国通过军备竞赛维护西方的安全。另一部分人则强调美国种族歧视和贫富分化等内部问题严峻,认为西方不应该夸大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对立和可能的冲突,更不应该把使用核武器看作是可能的军事选择。其实最早提出以冷战遏制苏联的乔治·凯南后来做过自我批评,呼吁美苏缓和双边关系,削减甚至放弃核军备,选择真诚地和平共处,而不是依赖核武器的互相威胁来防止战争。胡克支持冷战和保持美国军事优势的立场一直坚持到最后,而他对美国社会内部的弊端和缺陷则采取一种平和冷静的态度,反对当时学生抗议越战的活动,认为种族歧视和资本主义剥削可以通过社会的逐渐改良来解决。今天回头来看,胡克这种冷战斗士最危险的思路就是接受核战争发生的可能性。他坚持说,即便发生核战争,如果美国处置得当,文明也未必会被完全毁灭,而为避免核战争允许苏联得胜在道德上是完全不能接受的。在这一思路的背后当然是完全妖魔化对手,把自己看作是唯一拥有真理和正义的一方。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对胡克做过尖锐的批评,指责他忽略美国的帝国主义政策所引发的战争和暴力。


  在爱因斯坦与胡克的通信和争论中,我们可以更清楚看到胡克的冷战思维,以及爱因斯坦对世界和平的期望、宅心仁厚的人道主义关怀。爱因斯坦批评了胡克的两个主要观点:接受对苏联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和不允许共产党人在美国担任公职。爱因斯坦指出,苏联的社会进步是苏联人民自己要承担的任务,而麦卡锡主义以及国内左派人士所遭受的迫害才是美国人应该警惕和阻止的事情。爱因斯坦告诉胡克,他反对所有战争和杀戮,不赞成使用原子弹,他和其他科学家之所以建议罗斯福总统开展原子弹的研究,仅仅是因为担忧希特勒更早获得这一可怕的武器。

  与冷战期间许多有良知的西方知识分子一样,在爱因斯坦的眼里,苏联人和中国人,与美国人一样,都是人类大家庭的成员。战争,即便出于无奈,也是天大的悲剧和灾难。(来源:北京青年报)

netease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