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热门文章

从国博老照片看清末民初风土人情

(原标题:从国博老照片看清末民初风土人情)

从国博老照片看清末民初风土人情

街市 鸦片战争前,广州已有“中外互市,摩肩毂击”的贸易环境,战后开放五口通商,广州更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地区,并逐渐发展成为一座繁华的商业城市。

从国博老照片看清末民初风土人情

汽车 19世纪末汽车在欧洲诞生,并很快成为公路运输的主要交通工具。1902年上海开始出现了外国生产的汽车,但数量很少。小型轿车的乘客主要是外国人和少数达官贵人。

从国博老照片看清末民初风土人情

官轿 清代官员根据官阶的不同使用不同的官轿。轿夫的人数也有差别,分为八人抬、四人抬、三人抬、二人抬;轿顶分为金色、生漆色、锡色等。照片中似为一顶八人抬的官轿。

从国博老照片看清末民初风土人情

古玩 随着清代古董生意的兴盛,收集古玩的古董商们活跃于京城的大街小巷。

从国博老照片看清末民初风土人情

时尚 晚清,在西方文化的渗透影响下,眼镜、怀表、洋伞和手提包等西洋装饰品很受时髦女性的欢迎。

从国博老照片看清末民初风土人情

爱好 满族贵族妇女衣食无忧。但大多数上层妇女生活范围狭窄,交际应酬或吃斋念佛是其主要生活内容。照片中贵妇身着晚清时代旗装,怀抱着日常陪伴玩弄的哈巴狗。

从国博老照片看清末民初风土人情

生育 晚清时传统家庭的重要功能就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清末“多子多福”是当时社会普遍的生育观。

从国博老照片看清末民初风土人情

合影 当时的一些官僚贵族家庭都以举家到照相馆合影为一种时尚。

从国博老照片看清末民初风土人情

教学 私塾也称为“蒙学”,完全是民间教育,在清代曾有过多种办学形式,但都以进入官学(即县、州、府学及至国子监)为培养学生的最高目标。私塾教师都是平民身份,大多以教书为业。 民国时期的女子教育中出现了一批新式的女子艺术专科学校,主要集中于大城市。图为“女子西洋画学校”的两名毕业生合影。

从国博老照片看清末民初风土人情


从国博老照片看清末民初风土人情

书信 1878年大清海关在营口设书信馆,1897年开办了东北三省惟一的邮局——牛庄邮局,经营东三省的邮务;1899年扩充至奉天府、锦州、辽阳三地,并将牛庄邮局改为邮务总局。1911年,牛庄邮务总局改称牛庄邮政局。民国时期先后设立的南满邮区、奉天邮区以替代原牛庄邮政局。

从国博老照片看清末民初风土人情

婚姻 清代的满族婚俗重家风门第,却并不注重彩礼,同时禁止早婚、指腹为婚和童婚现象。清末时满汉婚俗趋向融合,婚嫁礼俗大多满汉合璧。 民国时,新娘身着白纱礼服长裙,头戴花冠,披白色头纱,新郎为西式黑色礼服,白衬衣、领带(一般应手持礼帽)。

从国博老照片看清末民初风土人情

交际 民国年间随着西方交际舞在一些大城市的流行,城市女性中出现了一些专供交际舞伴舞的舞女,她们以此为职业谋生,社会地位低下。照片上是一排正在等人邀舞的舞女。

相比文字资料,影像更能真实、直观地反映历史的瞬间以及当时的风土人情,因此国内爱好者与学术机构对于影像的研究与收藏,一直颇为重视。从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部分历史影像可以看出晚清民国的一些真实情况,或许对人们研究那个时代有很大的帮助。

收藏周刊记者 曾贵真 整理

(本版整合《收藏杂志》及国家博物馆材料)

(原标题:从国博老照片看清末民初风土人情)

netease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