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华新: 做好“灰色地带”的争取和转化
祝华新: 做好“灰色地带”的争取和转化
2016-08-03 10:13:51
“青年们讲讲自己的苦闷和失望有什么不好……这表示他们对社会究竟还是抱着希望和信任。”
“他们叹息了,或者发些错误的牢骚,我们不应该恼怒,也不应该置之不理,而应该弄清楚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并且认真地帮助他们找到希望的所在。这里最需要的是年长一代人的耐心和热情。”
1年后,编辑部刊出总结文章《献给人生意义的思考者》,分成4个部分:“重新探索人生意义是历史的需要”“正确认识‘人的价值’”“科学地看待‘公’与‘私’”“在振兴祖国的奋斗中开拓人生之路”。这场讨论被20世纪80年代过来人称为“整整一代中国青年的精神初恋”,“由于这真实、这坦诚和它所蕴含着的理解与信任,为我们原本冷漠了的心房,投进一束温暖的光”。
知识同构 情感共振
1987年7月3日,笔者作为《人民日报》记者,采访了北京高校师生,写出述评《书海迷人需舟楫——首都大学生读书生活透视》。北京大学东语系党总支副书记说:“学生的读书兴趣变化太快,我们想亦步亦趋,也力不从心。”而同学们则埋怨:“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师不能与学生‘知识同构’,对话不能以学术对学术,就难以再深入到思想的其他层面。”
早年《中国青年》杂志创始人恽代英,每天收到几十封读者来信,不管多忙,都一一回复。《中国青年》发表了大量与读者探讨恋爱、婚姻、学习、工作的文章,在人生观、幸福观、苦乐观、生死观等方面给予引导性意见。恽代英有句名言:“我身上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只有一副近视眼镜,值几个钱。我身上的磷,仅能做四盒洋火。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