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监管尚存空白 个人信息泄露维权难
华龙网7月29日13时讯 (首席记者王森、实习生罗梅) 连日来,华龙网《阳光重庆》栏目推出的[网络时代,你的个人信息泄露了多少]系列报道,引发网友热议。律师、专家认为:国家关于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导致民众维权难,随着类似现象的日益增多,呼吁相关部门能考虑完善法规。
网友:谁能保护我们的隐私?
昨日,200多名网友参与了华龙网两江论坛的调查,综合记者通过电话、QQ、微博等调查的结果,八成市民称自己曾遭遇过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面对个人信息泄漏后带来的诸多麻烦,不少市民只能选择“保持沉默”。
去年在九龙坡区歇台子买房的罗琦(化名),经常会接到多个自称是某装修公司的电话、短信,尽管给他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不少麻烦,但他对此也无可奈何:“不可能把所有给我打电话的装修公司都告上法庭,也不可能去告开发商出卖业主资料,你有啥子证据嘛?”
网友“重庆人”与罗琦有相同观点,他举例说,网上贩卖的考生信息,究竟是教育部门泄露还是遭黑客攻击,可能只有专业机构才能进行调查。而遭遇信息泄露的普通民众,如果起诉的话,在收集证据方面确有难度,“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民众个人信息”。
调查显示,100%的网友认为泄露个人信息是违法行为,侵害了个人隐私;92.86%的网友认为这些陌生的电话、短信,打扰了自己的工作和休息。
但也有网友认为,信息时代的今天,人们已经没有了隐私,你享受了信息时代的便捷,就要承担与之对应的麻烦。网友“你信吗”举例还说,不少人在微博上直播自己的行踪,以此来引起他人的关注。
律师:法律不完善 个人信息泄露维权难
重庆向前律师事务所律师向兵认为,公民个人信息一般属于个人隐私,未经本人同意,不得非法提供给他人,否则构成侵权。
向兵分析说,我国刑法虽然有“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但并没有广泛适用于各行各业,而仅对享有“公权力”收集公民个人信息,并有法律规定保密义务的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作出了惩罚性规定。但针对房地产、网络、以及各种调查公司等“非公权力”单位和一些不法商人的个人行为,法律法规还暂未明确。向兵对此呼吁,国家应尽早出台有关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完善的法律法规。
向兵表示,公民个人信息泄露后,带来的麻烦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诈骗型,一种是骚扰型。他建议说,针对诈骗型电话或短信,如中奖信息等,市民要擦亮眼睛,注意辨别,情况危急时应向公安机关报案。针对骚扰型电话或短信,如装修、推销等,市民可采取已经选定了装修公司、或称不需要产品等方式来拒绝。
专家:市民要加强个人信息自我保护意识
对此,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教授蔡敏认为,信息时代的今天,个人信息确实在不经意间被泄露,给个人工作和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蔡敏分析,个人信息泄露对不同的人可能不同的影响:一方面可能是好的,他举例说,一些民众希望通过泄露个人信息的方式,来达到吸引公众眼球的目的,微博上直播个人行踪便是例证。另一方面是坏的影响,诸如市民接到诈骗、骚扰的电话和短信,更有不少人因此上当受骗。
蔡敏提醒,市民要提高个人信息的自我保护意识。他建议,如接到有关调查、推销、邀请等可能泄露个人信息的电话、短信时,市民要加强提防,注意甄别,还是不要轻易透露个人信息。
网友支招:这样保护你的个人信息不泄露
个人信息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保护好个人信息不被泄露的方式方法也多种多样,网友支招有如下5条建议,供大家参考。
1、在接受各类街头、网络、信件、短信等有奖问卷调查,以及办理商家的各种会员卡、积分卡时,不要随意填写个人信息。即便填写,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采取选填的方式。
2、登陆需要注册个人信息的网站、论坛、博客时,一定要注意辨别网站性质,同时建议经常更换网络用户的密码,以防遭黑客攻击,盗取用户个人信息。
3、在需要提交身份证复印件办理的金融、保险、求学、求职等业务时,尽量在身份证复印件上写明“仅限于办理XX业务时有效,复印无效”的字样。
4、使用微博、博客、个人网页等个人公开网络工具时,尽量不要公开详细个人信息。
5、手机、ipod等具有存储个人信息功能的电子设备,尽量不要存储联系人的职位、家庭住址等信息,名称也不要出现爸爸、妈妈、姑姑等称呼,以姓名+电话号码为宜。同时建议,将使用电子设备存储个人信息功能设置密码。
如果你有疑问需要解答,有问题需要投诉,可通过如下方式与《阳光重庆》取得联系获得帮助:登录华龙网阳光重庆栏目(网址:),登录华龙微博或新浪微博@阳光重庆官方微博,或发送短信到重庆手机报移动短信平台:10658000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