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泄露等困扰消费者 无法证明损失难维权
原标题:个人信息泄露等困扰消费者 无法证明损失难维权
【原标题:信息消费时代 消费者最怕什么】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我们飞速踏入了一个信息消费的时代。工信部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达2.07万亿元,电子交易总额达4.98万亿元。信息消费迅猛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发送垃圾短信、实施网络诈骗、网购钓鱼陷阱。这些违法犯罪现象既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也对信息消费安全构成了威胁。
12月23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信息消费与安全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受访者对现阶段信息安全满意度一般,他们最担忧的信息安全问题主要是个人信息泄露、支付诈骗以及电脑账号被窃。
个人信息泄露防不胜防
“我的QQ号被盗了。我一上线,就被踢下来,气死我了。最可恨的是,对方居然冒充我向我的朋友借钱,我的一个同学那天都凑了1万多元了,幸亏我发现得早!”近日,北京市西城区的董女士在QQ朋友圈讲了自己的经历。“我的QQ号也被盗过,”朋友圈不停地有人作出回应,也互相提醒:“年底了,大家都要小心些,有网上借钱或转钱的绝不能理睬。”
北京的曲先生告诉记者,“我从1999年就开始从事软件安全评测,我认为自己在信息消费方面还是很有安全意识的。但有一次,我在一个安全保护网站查询时发现,我的个人信息几乎全部被公开了。网页上用户名在左,右边是密码,密码出于保护,中间是用星号显示的,但是通过两边露出的数字,我可以确定就是我的密码。随后发生了一系列事情:QQ密码被盗,亲朋好友陆陆续续收到借钱、买东西的信息。我跟盗我QQ的人对话,人家根本不理你。我后来了解到,QQ被盗以后,对方先洗走你的财产,再骗你亲朋好友的钱,之后把你的数据抹掉,把你的QQ号卖掉。虽然在网上也可以报警,但是多数情况因为金额小立不了案。”
曲先生还说,除了互联网,手机也“危机四伏”。比如,手机的免费软件,有人拿它干一些不该干的事。有一款手机“手电筒”软件,你使用它的时候,会在后台马上上传你的个人隐私。另外还有一些安全软件,你看的时候,它的后台就在上传数据,你手机上的一些隐私数据就这样被人家偷偷拿走了。
消费者维权意识为何不强
“我经常接到有关个人信息泄漏的咨询,但真正拿起法律武器到法院起诉保护个人信息的几乎没有。”中国互联网协会信用评价中心法律顾问赵占领律师认为,维权意识不强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虽然信息泄露了,但并未造成损失;二是损失大小无法证明,也很难证明信息是通过哪个渠道泄漏的。由于用户很难承担这方面的举证责任,此时,行政监管就显得更加重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市场流通研究室主任王青指出,网络信息安全包括产品安全、消费者信息安全、交易过程安全。在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一些企业和个人钻空子,实际上都是从反面在帮我们找到法律的漏洞。比如很多执法行为要求现场执法、现场取证,电子商务就很难实现这一点。通过什么样的立法或者技术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监管面临的一个难点。我们现行的管理体制是条块分割,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网络是统一市场,现实市场是碎片化的。如何建立一个统一执法和监管体系,应该是行政监管部门当下重点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企业自律是根本
“调研报告说年轻人用互联网的比较多,其实老年人网上消费的也不少。我爸我妈现在都不怎么逛商场,包括买米买面都不去超市,而是在网上购物。他们最担心的就是网上支付不安全。像前一段时间360和搜狗浏览器的竞争,我父亲的电脑就打不开网页,很多的信息被拦截,他现在网上消费时就有些心理压力了。作为消费者,我们呼吁,在互联网大背景下,企业要注重自己的社会义务,注重对消费者权益的维护。”消费者赵女士说。
“信息消费中,消费者利益受损很多情况是由于企业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引起的。当纠纷发生时,监管部门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发禁令。如果任由企业自救,就会引发难以控制的消费争议。”中国互联网协会秘书长王斌指出。
“这份调研报告的一些调查结果,让我很忧心。有些企业涉及不正当竞争和反垄断的诉讼很多,甚至没有一场胜诉,但是它依然很火,市场份额依然很大。这种现象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中心研究员朱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