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热门文章

“双11”开始预热 线上线下促销忙 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提醒,理性消费,保留购物单据依法维权

近几年,电商平台的“双11”购物狂欢节,每年都吸引了大批消费者消费。今年“双11”将至,有市民从一个月前开始,手机短信、微信、微博等社交圈就已被“双11”刷屏。市区不少实体商家也积极响应投入这场消费市场的争夺中。

对此,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醒,合理对待各大商家打出的优惠促销活动手段,理性消费。购物前货比三家,切勿因优惠、促销、返现等噱头,冲动消费。

线上线下促销优惠信息多

11月4日,记者打开某购物APP,上面也有“双11”预热活动栏,并有疯抢红包的提示,点击进去就有相应的优惠信息弹出,如果想获得更多优惠,还需要完成相应的任务。优惠力度可累积,达到一定条件平台会送出通用红包。

市民刘女士说,最近,她在线上平台“淘”商品,“只要有想要的,我就加入了购物车,等到‘双11’当天就下单。”刘女士告诉记者,她加入购物车的商品有13件,“大到厨房物件,小到卫生纸。”

线上充斥着“双11”预热信息,线下不少实体店也在宣传“双11”活动。4日下午,记者走访市区渤海七路多家线下实体店时,多家店铺都悬挂着有关“双11”的宣传信息,一些服装店门前也粘贴着相关宣传海报。

位于黄河三路一家服装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店店正通过“双11”这个节点进行宣传,“除了全场8.8折以外,部分产品还买一赠一,一年中,这个节点是优惠力度最大的时候。”

位于渤海七路一品牌服装店店主介绍,“双11”即将到来,很多消费者消费热情高,“不少市民在等待这个节点前来购物,今年我们店促销力度也很大。”该店主说。

市民王女士说,网络平台上订购信息实时更新,“我发现有些商品存在‘先涨后降’现象。”王女士提醒费者,在订购心仪商品时,应将平时的销售价格和活动价格进行对比,确认是否真正优惠了。

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提醒,理性消费 保留购物单据依法维权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一名工作人员介绍,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双十一”也是各类投诉举报的的高发时段,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市民应合理对待各大商家打出的优惠促销活动手段,理性消费。购物前货比三家,切勿因优惠、促销、返现等噱头,冲动消费。

网上购物一定要选择有资质的第三方交易平台或者是网上店铺,不要轻易登录陌生网站,点击不明链接,不要随意透露身份信息、银行账号、密码、验证码等。

保留购物单据,依法理性维权。网购商品时,要索要发票或收据,对商家宣传、聊天记录、订单详情做好截屏,以防不良商家私自取消订单、更改活动规则,导致个人权益受损。发生消费争议时,可先与卖家或电商平台协商解决。

警惕任何形式的扫二维码领取“优惠劵”或者是赠送小礼品的行为。通过扫描二维码领取优惠券或者赠送小礼品的形式成为另一种新兴的热销方式,很多不法分子利用网站发送仿冒的电商优惠劵或诱导消费者扫二维码领取优惠劵,但其链接网址为“钓鱼”网站,消费者一旦登录或者是扫描领取,就会造成账号、资金、个人信息被盗的情况。

警惕微商。“微商”这种新型交易方式给消费者带来了便利,但由于监管制度不成熟,再加上朋友圈的买卖属于私下交易,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保障,故存在较大隐患。

主动拒绝刷单行为。消费者作为商品和服务的体验者应该对其使用的商品或者是享受的服务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切记不要贪图小利,参与实施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活动,要主动拒绝商家提供的有偿刷单、刷好评返现给优惠、删评论等违法行为。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