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载入中...

当前位置:首页 > 热门文章

个人信息泄露 消费者维权难

目前,我国已发行超过4亿张信用卡,每年通过信用卡交易的资金总额超过13万亿元。但银行信用卡客户数据泄露现象颇为严重,在网络上形同“赶集”公开贩卖。而种种例外条款、免责规定,往往让消费者问责无门。

网购信息可试用验真

在qq群查找功能,搜索“电话销售”这一关键词,找到约200个有“数据交流”功能的qq群。搜索“银行数据”,参与人数多达数百人、交易活跃的群至少有30个。据介绍,这些正是信用卡信息交易的“黑市”。

在其中一个名为“电话销售数据货源”的qq交流群,以求购者身份,记者很快就从一位卖家处获得了“供试用验真”的银行信用卡客户数据。在这份数据中,多家商业银行的200名客户信息均在列,包括持卡人姓名、移动电话以及家庭住址、开户银行。

价格最低2分最高5元

记者调查中发现,在微信及一些电子商务平台,“电话销售交流圈”“销售行业资料群”也大量存在。多位“信息贩子”均表示,可以“按地区定制,先试用后付款”。此外,根据个人信息“品质”的不同,价格也分为“三六九等”,每条价格从2分钱到5元钱不等。

例如,最新信用卡开户数据按照0.5元一条出售;已经出售过一次的二手数据,可以便宜到0.35元每条;部分高端客户如金卡、白金卡持卡人信息每条售价则高达5元。借助网络聊天、支付工具,买家从下单到得到这些信息,交易全程仅需数分钟。

银行“内鬼”倒卖信息

商业银行未经客户授权,不得将客户相关信息用于本行信用卡业务以外的其他用途。记者调查发现,种种规定屡成“一纸空文”,导致大量客户信息被泄露。银行“内鬼”倒卖知情人士介绍,每条个人信息被提交给银行后,要经过支行、分行、信用卡中心等多个环节,经手人员众多。

现在办理信用卡的合同基本都是银行自己的版本,没有统一的格式合同。不少消费者反映,办卡时填写的表格密密麻麻,从没细看过每一条条款。

消费者维权举证难

“信息泄露极易诱发金融犯罪。”业内人士表示,在一些存在漏洞的理财平台,注册会员只需持卡人姓名、身份证号码、卡号等信息,即可划转资金。商业银行等信用卡合作机构,都应对客户的信息安全负有责任。但事实上,即使查出信息泄露行为,他们也仅仅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处罚。

此外,消费者如果要维权,自己需要承担举证责任。但对于信息如何泄露、泄露给谁、造成了什么样的损失,这一系列举证的难题靠个人难以完成。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资料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对您的版权或者利益造成损害,请提供相应的资质证明,我们将于3个工作日内予以删除。